公車輾斃醫師 正視用路人高齡化時代來臨

衛福部桃園醫院外科主任周佳正在臺北市愛國西路、羅斯福路口行經斑馬線時,遭左轉通過路口的欣欣客運公車撞擊身亡;圖爲事後欣欣客運其他班車通過肇事地點的畫面。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衛福部桃園醫院外科主任周佳正日前綠燈時行經斑馬線,遭左轉的公車輾斃,憾事令人心痛與惋惜!筆者身爲汽車駕駛人,觀察到幾個道路交通現象,希望主其事者能夠痛定思痛,站在保護人民生命安全的角度,策畫改善並提出對策。

首先,臺灣人口加速老化,用路人年齡結構逐年攀升,這包括高齡行人與高齡駕駛人。主管機關應與時俱進、揚棄舊思維,不論交通政策法令的研訂或道路交通設施的改善,均應正視用路人高齡化時代的到來,想想該如何爲他們打造更安全的用路空間?

其次,道安教育應自幼年及早開始,才能塑造長期穩定的道路禮讓文化,教育機關責無旁貸。在此呼籲學校的道安教育課程,不能再停留於口號與辦活動,應列爲正規課程,使禮讓文化有效深植孩童心靈,爲臺灣的道路禮讓文化全面撒下安全的種子。

第三,駕駛人年齡層多元化、道路違規態樣多樣化。若以廿年爲一代,從廿歲起算至八十歲,道路駕駛人可謂「四代同堂」;若再加上愈來愈多的無照駕駛者,更是「五代同堂」。年齡不同的駕駛,展現出不同的心智與行爲,舉凡酒駕、毒駕、超速、逼車、疲勞駕駛等,都需加強取締、加重處罰,並針對時空轉變、參照最新的大數據擬定安全對策,纔能有效舒緩交通亂象。

再者,行人過馬路時應提升自我安全意識,禮貌性迴應並提高警覺、快步通過。駕駛人若有酒駕、毒駕、疲勞駕駛時,此時行人處於極端危險狀態;行人過馬路時尤須全神貫注快步通過,絕不能刻意放慢腳步,甚至邊走路邊滑手機,這是拿性命當賭注,實不可取!

最後,一些公車/大車司機有慣性魯莽的駕駛行爲,因爲大車在馬路上佔據大範圍與動線,若發生事故,對用路人或公車上的乘客即可能造成嚴重傷害。主管機關與公車/大車業者應加強管理、考覈處於高風險狀態的司機,建立並嚴格執行淘汰制度,絕不能鄉愿行事,才能保障大多數用路人與乘客的生命安全。

臺灣的道路禮讓文化還在萌芽階段,雖然修法重罰後不能說沒有進步,但若要說已完全「內化」成日常生活價值觀則爲時尚早。對此,我們不得不語重心長地吶喊一聲:加油吧!臺灣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