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大的民主 更大的容忍

季青漫畫

「民主的紛爭,要用更大的民主來解決。」賴清德總統在「團結國家十講」中的這句宣示,語氣堅定,意涵響亮,表面上看似展現了對民主理想的忠誠與承擔。

然而,在民主語言反覆被政治權力操控與再詮釋的此刻,我們必須更嚴肅地思考:這句話,究竟是民主精神的再確認,還是政治動員的命令?「更大的民主」究竟是更開放的包容對話?還是更高壓的異議壓制?這正是當代臺灣所面對的民主試煉。

近年,民主政體在全球皆面臨嚴峻考驗,而其中最關鍵的危機之一,是「民主語言」的挪用與異化。當「民意」成爲動員的正當性來源,而非制度對話的動力,「民主」被簡化爲選票與號召的符號,而非包容異議、節制權力的倫理實踐,民主就極有可能在自身名義下走向它的對立面。

以當前臺灣政局爲例,在國會改革法案爭議引發憲政角力之際,總統選擇訴諸罷免與複決,試圖以直接民主的形式來突破體制僵局,並引用野百合、太陽花、青鳥等社運歷史,形塑出一種由下而上的正當性敘事。這樣的策略固然具備動員效果,卻也伴隨一個深刻的隱憂:當歷史記憶被權力者選擇性引用、當反抗語言成爲治理話術,我們是否正見證一種新型的壓制─以民主之名的壓制?

真正成熟的民主,不在於執政者能動員多少支持者,而在於能否容納反對者的失望與憤怒。正如美國社會改革家珍.亞當斯在其著作「民主與社會倫理」所言:「醫治民主之道,唯有使之更爲民主」。這裡的「更爲民主」,語意上就是賴總統所說的「更大的民主」,但內涵並非更多動員意符或更多投票機制,而是一種植基於同理、節制與制度包容的生活方式。

哲學家約翰.杜威更進一步指出:「更爲民主」並非更多的制度機器,而是對民主理念本身的澄清與深化。民主應是一種文化,一種能在衝突中尋求理解、在對立中創造公共意志的社會倫理。當政治人物訴諸「更大的民主」時,我們該警覺:這究竟是迴歸民主精神,還是強化權力運作的手段?

民主,若僅剩下執政者的正當性而沒有制度的節制,極可能走向彌勒所憂心的「民主暴政」。

當執政者掌握行政資源與媒體話語優勢,再號召民意「站出來」,異議聲音很容易被污名爲「阻撓進步」、「破壞團結」的少數。這種語言上的非我即敵,正是「以民主包裝壓制」的表現。

民主不是讓「我們的聲音」更大,而是讓「他們的聲音」也能安心被說出。真正「更大的民主」,是更大程度的容忍、更深層次的制度保障,以及更穩健的對話空間。政治領袖若真心擁抱民主,就須具備容納失望與批判的胸襟,而非只在掌聲中尋找正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