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科學家們的“月亮”,送上科學探索獎的“六便士”
“現在投身於科學研究的這批年輕人,他們跟我相比,我就很羨慕他們。”
82歲的中科院院士、生物物理學家王志珍說。2024年10月22日,作爲新基石科學基金會監督委員會主席,她出席了第六屆“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見證了49位後輩科學家們獲獎的高光時刻——這個由新基石科學基金會運營,騰訊出資,科學家們負責選拔的獎項,再次爲獲獎者每人頒發300萬元人民幣獎金。
這些錢會在5年內發放,獲獎者可以自由支配,他們可以拿去“買房子”。
“有這些基金的支持以後,他們心就比較定了,他們就可以去做非常難做的事情了,而這樣的事情我覺得對我們基礎研究來講是最重要的。”王志珍說。
今年的獲獎者的研究領域遍佈各個前沿方向,從“拓撲物性的量子時空幾何”、“時空接力相機拍電荷”、“RNA三維結構智能預測”、“高效生物製造紫杉醇 ”、“延長中性粒細胞壽命治療腫瘤”,到“島礁地下淡水可持續開發利用”、“納米測量機器人”等等等等。而在年齡分佈上,他們平均年齡41歲,最年輕獲獎人年僅31歲,7位38歲以下獲獎人;7位女性獲獎人,數學物理學領域首現3位獲獎人,佔據半壁江山;10家機構第一次擁有自己的獲獎人……新一屆獲獎人呈現出的新風貌,體現着這個年輕的獎項,資助6屆、近300位青年科學家,不斷生長的朝氣與活力。
2018年,楊振寧、饒毅、潘建偉、高文、施一公、謝曉亮等14位知名科學家與騰訊公司創始人馬化騰共同發起公益獎項“科學探索獎”,它由此成爲國內金額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資助項目之一。今年,“科學探索獎”進入第六年,在“科學家主導人才遴選、企業出資、基金會運營”的模式下,堅持新基石科學基金會的資助理念:鼓勵原創。“科學探索獎”不斷總結經驗,自我提升,從治理結構持續更新、管理委員會亮相;到評委換屆有序進行,進一步推動評審隊伍年輕化;再到評審機制不斷優化,力求拓展科學視野與實現科學品味多樣化。在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性和權威性的同時,營造和建設良性、健康的評審文化,評審務求客觀公正、風朗氣清。
“我們的評審採取分段評審,在初審和複審階段都是不同的人,這樣也最大程度避免不透明。”王志珍說。“這個獎項是在成立以後在不斷地完善的過程當中。我們力求在每一個選拔的每一個階段都是有監督的。”
“6年來,6000多位優秀的青年科學家參與了獎項申報,297位頂尖人才脫穎而出,成爲科技創新發展的生力軍。”騰訊公司高級副總裁、首席人才官奚丹在頒獎典禮上表示,“從創辦至今,’科學探索獎’堅持爲基礎科研投射一束光,讓科學家們成爲真正的明星。”
本屆最年輕的獲獎人、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前沿交叉領域的馮建東在頒獎典禮上分享了他的科學夢。一切起源於他兒時的興趣,之後在經歷了化學本科、物理學博士、生物工程的博士後,馮建東回到了這個初心,在單層納米孔和單分子化學顯微領域取得成果的基礎上,他希望挑戰單分子蛋白質測序,這是公認的世界科學難題,但也是認清世界本質的必要科學基石。
“我也不知道未來會走到哪,不過我相信會有新的發現。”他說。
在今年的頒獎典禮上,還有一個新的環節尤其引發大家的關注。在頒獎典禮前,主辦方特意設置了紅毯,而且獲獎的科學家可以和家人一起享受這個高光時刻。
“30年前,我在關中平原的黃土地上出生和成長,今天我的母親也來到頒獎現場。”在教師資源匱乏的90年代的陝西,他的母親做過他的數學老師、語文老師,甚至還有英語和地理老師,這一切的起點都是母親。而今天她和自己的兒子一起走上了紅毯,接受大家的致敬。
看着那些牽着自己孩子或者父母手,西裝筆挺,開心走過紅毯的獲獎科學家。老一輩的科學家們都感到欣慰。“他們現在處於一個最好的時代。”王志珍說。
“今天我們這些優秀的年輕獲獎人生逢其時、風華正茂,能夠站在這個會場的聚光燈下,正是祖國和偉大的時代殷切期待你們不負重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