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有各的心酸故事,公募基金墊底產品都有誰?

文|翠鳥資本

2024年即將過去,基金行業最動人心絃的排名戰,已然打響。看看今年的公募圈,真可謂各有各的“心酸”。

截至12月10日,中國股市核心資產的指數代表--滬深300,年內回報超過16個百分點。

或許,諸多投資者的年內收益並未達到這個水平,也可能大幅戰勝了指數。

對於公募基金來說,業績排名所體現的“相對收益”,決定着很多基金從業者的年終獎多寡。

讓人遺憾的是,部分“不爭氣”的產品,佔據着這個行業的的尾部。

我們以混合型基金爲例,看看年內收益落後的三隻產品,有着哪些故事。

墊底者:股債雙肩挑

據天天基金網,目前混合型基金墊底的產品是“金元順安優質精選”,年內收益僅爲-35.87%。

讓投資者頗爲不解的是:截至三季度末,這隻產品的股票倉位有七成,債券倉位爲兩成。看似“平常”的股債倉位搭配,卻跌出了超預期的幅度。

一個可解釋的原因,或許在“另類投資”類別——可轉債。

其基金經理周博洋曾在三季報提及:轉債方面,季度內轉債市場基本隨權益市場漲跌,在連續下跌後,季度末迎來大幅反彈,而7月由於退市風波轉債跌幅較大,落後同期權益市場表現。這個報告期內,出現四隻轉債的投向記錄,涉及北港轉債、大秦轉債、蘇行轉債和興業轉債。

以北港轉債爲例,10月8日出現價格大幅拉高後,之後在相對低位徘徊,大秦轉債亦是如此。

我們不確定這隻產品在今年四季度是否依然持有上述轉債品種,但可轉債指數在第四季度漲幅超過10個百分點,看來選對轉債品種尤爲關鍵。

實際上,這隻產品在此前牛市時期的2020年,曾是績優產品,那一年爲投資者斬獲回報接近50個百分點。之後在2021年“抱團股”解崩後,年度收益爲-3.02%,多多少少“說得過去”。

轉眼到了2023年,這隻產品再次回到績優陣營,一個自然年賺了將近29%的收益。轉眼到了2024年基金經理操盤“失靈”。

我們來看看基金經理的背景。

基金經理周博洋早在2014年8月加入金元順安,此前曾於上海新世紀資信評估、上海證券任職,到了這家公募全面轉型基金經理。

如此看來,這位基金經理操盤已有十年,但在2024年卻“突然沒了感覺”。

或許,公司給他的任務太重了?他除了管理權益產品,還管理着多隻純債策略產品,真可謂股債雙肩挑的基金經理。

截止最新,金元順安的公募資產規模爲370億元人民幣,屬於相對小型的公募機構,周博洋此前在熊市時操盤成績不錯,看來需要重新調整下策略了。

倒數第二名:規模“飄飄欲仙”

最新在混合型基金排名倒數第二位的產品,即“富榮價值精選”,管理人爲富榮基金,這家公募目前僅有179億元資產規模。

上述產品年內虧損達到33個百分點,近三年虧損更高達63個百分點。

還不止於此。

截至三季度末,這個產品A類份額只有0.01億元,C類份額則有0.4億元,可謂相當迷你的規模。

另以C類份額爲例,最新累計淨值僅有0.4109,遠遠低於1元面值水位線,這意味着,自2018年8月成立運作至今,C類份額早已進入“飄飄欲仙”的狀態,類似於港股的“仙股”狀態。

難道是產品持倉結構不佳?

來看看基金經理對投資策略的表述:“採用數量化的方式綜合擇時和選股,旨在通過靈活的調整風格配置與個股選擇,以最大化投資回報並有效控制風險”。

表面看是一種靈活配置。比如截至三季度末,權益倉位還不到四成,主要基金資產投向了銀行存款和結算備付金。

但這種靈活配置方法,卻讓產品在2021-2023年連續下跌,其中,2022年基金回報僅爲-32.44%。

值得注意的是,這隻產品被一位投資者“控盤”,其他投資者需要進一步注意風險。

據三季報,有一位投資者持有基金份額比例高達96.14%,已經構成產品“特有風險”,一旦大額贖回可能會對基金資產運作及淨值表現產生影響。

倒數第三名:玩量化

一隻名爲“大成動態量化配置”的產品,年內收益僅爲-30.5%,大幅跑輸指數和同行,居於混合型基金排名倒數第三位。

從名字看,這是一隻量化產品,通過量化建模的方式進行資產配置。

經常看基金圈動態的投資者,想必知道量化投資在A股可謂相當火熱,總能聽到業績扶搖直上的報道。

然而,老牌公募大成基金的量化產品,卻表現得如此,讓人迷惑。

先來看看倉位情況,截至三季度末權益倉位爲81.48%,屬於相對高倉位,但並沒有接近滿倉。形成對比的是,很多量化私募產品均是以九成倉位、滿倉進行運作。

大成基金曾使用部分固有資金投資於這隻產品,但在今年8月初(市場大漲前一個多月)進行了贖回。

真是讓人感嘆生不逢時,沒能等到市場“閃電級”反彈。

本來這隻產品有着很厲害的“背景”,量化策略、分散投資疊加自家管理人掏出真金白銀。

更爲關鍵的是,這隻產品在低迷的2023年表現不俗,全年爲投資者賺到了6個百分點收益。

可惜的是,今年上半年這隻產品跌幅過於顯著,以至於如今淨值回升乏力。

※此文爲翠鳥資本原創文章,未獲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