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加速壓降融資平臺,多省一年已壓降50%以上,最高達76%

財聯社2月14日訊(編輯 楊斌)作爲化債工作的重點之一,各地正在加速推進,壓降融資平臺數量。財聯社梳理,過去一年,多地壓降的融資平臺數達50%以上,比例最高達76%。2025年,多地依然把壓降融資平臺數量、推動融資平臺退出與轉型作爲化債工作的重點。部分機構分析認爲,在“一攬子化債”方案背景下,本輪“退平臺”旨在真正推動平臺實質性退出並轉型。

春節假期前後,各省密集披露地方政府工作報告、2024年預算執行情況和2025年預算草案的報告等,其中有較多關於各地在過去一年化解地方債務風險的成果描述。除了常規的“完成化債任務”、“隱債規模下降、債務成本下降”,今年多地透露了壓降融資平臺數量方面的進展,部分省市進度較快。

圖:各地關於壓降融資平臺數量成果的最新表述(資料來源:企業預警通,各地財政、政府工作報告,財聯社整理)

具體來看,江蘇、遼寧、吉林、內蒙古、甘肅、寧夏等地公佈了融資平臺壓降數的百分比,多地去年壓降了50%以上,內蒙古“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壓降66.5%”、寧夏則是“融資平臺數量大幅壓降、退出比例達到76%”。

吉林、天津、河南、重慶等公佈了去年壓降平臺的具體數值,吉林“壓降融資平臺187家”,河南“118家企業退出融資平臺”。其他多省雖沒有公佈壓降數量信息,但也都提到了推動融資平臺退出與轉型。

平安證券固收首席劉璐指出,重點省份更願意披露退平臺進度,披露的退出進度整體也快於非重點省份。可能是因爲重點省份獲得的置換額度更充足,城投融資受限程度更高,重點省份因此有更強的退平臺訴求。此外,退平臺進度較快的省份的城投債存量往往較低。

去年9月起,城投掀起新一輪“退平臺”潮。除了“隱性債務清零、剝離政府融資功能、完成市場化轉型”等條件外,這一輪城投退平臺還引入了債權人同意機制,需“徵得三分之二金融債權人同意”,以符合“150號文”有關“確保退平臺過程平穩有序”的要求。

儘管城投退平臺需滿足的條件更多了,但業內人士指出,各地城投退平臺進度仍由政府把控,退出融資平臺名單的審批流程較快。

劉璐指出,地方兩會上披露的融資平臺數量壓降較多,但日常公告轉型退出的平臺和發債平臺比較少。目前發公告退平臺的企業的表述均是“隱債清零、金融債務未清零,申請債權人同意”,債務清零後直接註銷或者併入其他主體就不需要發公告。因此融資平臺數量壓降可能主要是依靠註銷和合並,壓降的平臺也基本是非發債平臺。

展望2025年,多地依然把壓降融資平臺數量、推動融資平臺退出與轉型作爲化債工作中的重點。如天津市“有效推動融資平臺整合壓降、市場化轉型”、吉林省“推動平臺公司向投、建、運、管一體化轉型”、江西省“持續壓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數量和存量經營性金融債務”。

申萬宏源證券固收首席黃偉平認爲,十年隱債化解步入攻堅階段,此次“退平臺”更多爲實質性退平臺,即在十年隱債化解步入攻堅階段,通過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出臺“一攬子化債”方案來推動城投平臺逐步轉型、退出,真正實現市場化經營。

本文源自財聯社 楊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