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調降50bp!多家中小銀行一季度存款利率接連下調,保息差負債成本壓降已是“硬道理”
財聯社3月4日訊(記者 樑柯志)近日,多家民營銀行、農商行宣佈下調存款產品利率,多以長期限的存款產品爲主,調降幅度最高達50個基點,部分中小銀行五年期存款已經跌破“2”字頭,與大行趨同。
這一波負債成本調降背後,是商業銀行又迎來了淨息差面臨劇烈調整的第一季度。數據顯示,2023年、2024年的第一季度,商業銀行淨息差分別大幅下降17、15個bp,遠超其餘三個季度5個bp以內的降幅。
其中又以中小銀行降幅最大、最“受傷”。截至去年末,城商行、股份行淨息差在四類銀行中墊底,分別爲1.38%、1.44%,雙雙低於1.52%的平均線。
3月4日,某上市城商行董秘對財聯社表示,城商行的淨息差已經降到1.38%,在各類銀行中最低,“淨息差保衛戰”已經成爲不少中小銀行重中之重的工作。預計今年淨息差可能還會小幅下降。在中小銀行對貸款尤其是優質客戶喪失定價權的背景下,要守護淨息差,只能從負債端做文章,下調存款利率也是無奈之舉。
華泰證券最新報告認爲,一季度是銀行貸款重定價的主要階段,預計銀行息差仍將繼續下降。
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首席專家、主任曾剛認爲,在低利率環境下對中小銀行轉型有推動作用,比如從單純追求高收益客戶轉向關注長期價值客戶,尤其是小微企業和零售客戶,加速向非利息收入轉型;同時,倒逼中小銀行加速數字化轉型,優化運營效率,降低成本。
貸款定價與負債成本均不佔優,中小銀行兩面受壓
受到息差的影響,2024年商業銀行整體淨利潤同比下降2.3%。
光大證券數據顯示,2024年淨利潤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城商行,全年下降13.1%,其次是農商行下降9.7%,國有行微降0.5%,只有股份行實現2.4%正增長。
華泰證券最新報告認爲,一季度是銀行貸款重定價的主要階段,預計銀行息差仍將繼續下降。
上述城商行董秘表示,中小銀行長期慣用的吸儲手段還是高息,導致成本顯著高於大行,就現在的利差水平而言尚有一定的下調空間;資產端,現在貸款客戶對利率更加敏感,對優質客戶的貸款競爭已經白熱化,中小銀行基本喪失了定價權。
興業研究報告發現,隨着銀行資產端貸款佔比的上升,貸款利率的變動對淨息差的影響逐步上升。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上市銀行貸款佔總資產的比重達到56.20%,而在2018年末,該指標僅爲51.90%。
某城商行廣州分行對公業務負責人表示,在利率下行情況下,風險暴露也多,肯定優先篩選風險相對低的客戶,擇優選擇風險高的;總體上只能靠做大規模,以量補價。
中小銀行與國股行的盈利能力差距在拉大,華泰證券數據顯示,2024年第四季度,國有行、股份行、城商行、農商行淨利潤同比增速分別爲-0.47%、+2.37%、-13.13%、-9.75%,相較第三季度分別變化了0.85、1.15、-16.52、-12.65個百分點,顯示板塊間分化加劇。
壓降存款利率是硬道理,逆勢漲利率是權宜之計
3月4日,華東某城商行一投行業務總監表示,不少銀行嘗試拓寬非息收入,甚至業務出海等方式,但是見效不如降低負債成本明顯。但是,現在政策利率受到市場利率和匯率的牽制,下降的節奏和幅度都不可能一步到位。
財聯社記者注意到,1月以來,包括杭州銀行、南京銀行、齊魯銀行、瑞豐銀行等多家上市銀行收到投資者關於息差的關注提問。
對此,南京銀行表示,將通過收入端、成本端雙向發力,積極應對息差收窄;齊魯銀行表示,用好再貸款再貼現政策,持續引導付息負債成本率下降,一定程度上減緩了息差下降趨勢。
多個機構的觀點也認爲,伴隨着存款市場自律的加強,2025年銀行負債端成本率的下降將成爲支撐營收的重要力量。
興業研究認爲,2024年2月、7月、10月LPR報價出現調整,對應的國有大行存款掛牌利率在2024年7月、10月也進行了調整,股份制銀行以及城農商行均跟隨調整。預計2025年,LPR調整與存款掛牌利率調整速度將加快。
整體上,預計2025年全年上市銀行負債端成本率降幅有望高於2024年全年水平。
財聯社記者注意到,1月初,廣西、湖南等多地農商行、村鎮銀行發佈提高存款利率的消息,引發市場關注。比如廣西荔浦農村商業銀行上調定存掛牌利率,其中該行兩年期利率從1.2%提高65BP到1.85%。
對此,上述城商行人士表示,年初開門紅對存款的需求比較大,爲了吸引客戶或留住存款,部分銀行階段性提高存款利率只是權宜之計。預計存款利率下降還是今天趨勢。
今年中小銀行或加速轉型
在2月28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透露,1月新發放私人控股企業貸款平均利率爲3.56%,民營企業在債券市場的融資成本也處於歷史最低水平。下一步工作,民營企業融資成本會在今後較長時間內保持在低位水平。
曾剛認爲,低利率環境的持續將對中小銀行的業務類型、客戶結構和營運模式產生深遠影響,驅動其向更精細化、創新化和多元化的方向轉型。
比如中小銀行傳統依賴的存貸利差盈利模式將受到嚴重壓縮,被迫加速向非利息收入轉型。通過數字化手段,精準定位客戶需求,提升客戶黏性,優化客戶結構,減少對單一高風險客戶的依賴。
還有就是低利率倒逼中小銀行加速數字化轉型,優化運營效率,降低成本。國內外經驗表明,銀行通過數字化技術提升線上服務能力、簡化流程、降低人力和物理網點成本是應對低利率的有效手段。
與此同時,興業研究判斷,國有大行資產在今年特別國債補充資本後,將保持較高增速,而中小銀行資產擴張相對較慢的局面或也將持續。
在貸款投放上,國有大行信貸投放不斷在地域層面進行下沉,加大了對縣域金融需求的挖掘,縣域信貸市場競爭不斷加劇。相對而言,地方中小銀行“資產荒”問題仍將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