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中國行:考察團走進白城探尋鹽鹼地逆襲
(原標題:高質量發展中國行:考察團走進白城探尋鹽鹼地逆襲)
從“不毛之地”到“米糧川”,從“廢料”到“綠電”,近幾年,白城市的“轉型故事”在吉林大地上留下了生動註腳。
6月26日至27日,參加2025年“高質量發展中國行·創新賦能 智繪吉林”專題活動的考察團深入白城市鎮賚縣和綠電產業示範園區,在廣袤的鹽鹼地與智能化工廠之間,感受這座生態之城如何用科技“點鹼成金”、以創新“儲能未來”。
來自全國各地的20餘位網絡大V、媒體記者,用鏡頭記錄鹽鹼地茭白田的盎然生機,用筆尖書寫鉛碳電池生產的綠色變革。
當“生態治理”碰撞“能源革命”,白城又會交出一份怎樣的生動答卷?
和考察團一起,尋找答案 ……
鏡頭一
鹽鹼地裡的“科技魔法”:從“白茫茫”到“綠油油”
考察團首站來到鎮賚縣坦途鎮,眼前連片的稻田綠浪翻滾,很難想象這裡曾是pH值高達9.5的重度鹽鹼地。
“我們用了‘檸檬酸石膏+生物有機肥’的組合拳,讓土壤‘脫胎換骨’。”吉林協聯農業技術負責人指着田邊的改良劑展示臺介紹。稻田中,吉林省農科院選育的“吉粳129”水稻長勢喜人,考察團成員蹲下身輕撫稻穗,驚歎道:“這稻穗沉甸甸的,哪像鹽鹼地裡種出來的!”
鏡頭二
三合村的“白銀條”:讓鹽鹼地“長”出產業鏈
在建平鄉三合村的茭白種植基地,1500畝茭白苗在微風中搖曳。“寒地茭白耐鹽鹼,畝產超2000公斤,效益是普通作物的3倍!”天原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掰開一株茭白展示,“我們還在研發茭白深加工產品,讓鹽鹼地‘長’出產業鏈。”
2025年已種植茭白麪積爲1500畝,秧苗成活率達90%以上,全程根據氣候變化調整用水用藥情況,實時把控。綜合去年種植經驗,預計每畝地可採收茭白2000公斤/畝,帶來經濟收入1萬元/畝以上。
"真沒想到鹽鹼地能種出水靈的茭白,真是大開眼界。"蹲在天原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茭白田邊,文旅資訊博主@信之約不禁發出了感嘆,聽說這些苗子去年就在這片“鹼巴拉”裡畝產2000公斤,現在都管這叫“白銀條”。聽到這些,真是讓我們感到欣喜和驕傲,現在還在研發茭白深加工,以後鹽鹼地裡“長”出來的可能是茭白飲料、茭白零食,太神奇了。
鏡頭三
變廢爲寶的“黑科技”:秸稈牛糞“重生”記
考察團走進吉林省來貝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全自動生產線,秸稈、牛糞等廢棄物正被加工成育苗基質。
“一袋基質能替代0.5立方米黑土,年保護黑土30萬噸!”企業相關負責人舉起蓬鬆的基質土介紹。
目前,企業通過政府疏通引導,用人工配製土壤代替了傳統育苗用的黑土,有力地保護了黑土資源,杜絕了一部分買賣和盜採黑土給環境和溼地造成的傷害和損失。 同時生物質水稻育苗基質的出現讓農民水稻育苗生產的育苗土有了着落,而且省工省力、方便安全。
此外企業和科研機構共同努力,通過科學技術將牛糞、秸稈等農村難以處理的廢棄物變廢爲寶,解決了農村環保難題。並通過生產銷售產品,取得了經濟效益、爲國家創造了稅收,這是個四贏的結果。
鏡頭四
綠色能源的“白城方案”:一塊電池的“全生命週期”
在綠電產業示範園區,德國進口設備正組裝鉛碳電池,車間裡機械臂精準抓取電極板柵。電池循環使用次數達到1500次,電池壽命終止超10年,退役後還能後可100%回收……
據介紹,吉電能谷(白城)儲能投資有限公司成立於2021年11月4日,註冊資金2億元。爲響應國家儲能政策、提供優質儲能產品,規劃建設鉛碳電池生產及廢舊電池綜合利用一體化循環產業,該項目已列入國家“東北振興三年滾動重點推進項目”。項目一期投資13.3億元,建成後每年可生產500萬kVAh鉛碳電池並實現20萬噸廢舊電池循環綜合利用,同步完成電池技術研究院組建。
“從鹽鹼地到綠電能,白城把‘生態包袱’變成了發展優勢!”文旅資訊博主@行者路遠感嘆道,每次來到白城都有不一樣的感受和收穫,這是一塊神奇的土地,總在創造着讓人欣喜的奇蹟,我會用我的鏡頭和文字把這些所見所感,這些紮根在泥土裡的故事講給更多的人聽。
中國吉林網 吉刻APP
記者 李志明
攝影 蔣盛鬆
初審: 鞠華軍 複審: 齊智 終審: 張彥梅 吉網新聞熱線:0431-82902222
微信裡點“發現”,掃一下
二維碼便可將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