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看中國|北緯46°寒地稻香飄 探訪興安盟水稻育種“芯片”攻堅記

(原標題:高質量發展看中國|北緯46°寒地稻香飄 探訪興安盟水稻育種“芯片”攻堅記)

央廣網興安2月20日消息(記者李春雪)春寒料峭,冰雪未消。內蒙古興安盟扎賚特旗,興安粳稻優質品種科技研究所的實驗室內,電子顯微鏡的藍光在玻璃器皿上折射出光芒。所長柳玉山俯身觀察着最新一批粳稻苗株,顯示屏上的基因序列數據不時跳動。

柳玉山在家中對比粳稻新品種性狀數據(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窗外積雪未消,實驗臺前卻已春意盎然。“歲末年初是我們整理數據、優化育種方案的關鍵時期,每一組數據都關係到農民的豐收。”柳玉山指着電腦屏幕,指尖掠過新培育的“興育GA10”基因圖譜。這位紮根黑土地32年的育種專家,見證着實驗室從簡陋平房升級爲國家級種質資源庫的蛻變。

作爲內蒙古水稻種植面積最大的旗縣,扎賚特旗坐擁寒地水稻黃金帶的天然稟賦。但真正讓“興安盟大米”蜚聲海內外的,是科技育種帶來的品質革命。2024年最新統計顯示,全旗69.5萬畝稻田產出35萬噸優質粳米。

興安粳稻優質品種科技研究所的試驗田(央廣網發 薩日娜 攝)

在種質資源庫,上萬份水稻種質在恆溫櫃中沉睡。研究員呂維君輕點觸控屏,機械臂精準抓取出十幾年前採集的原始樣本。“這是我們的‘時光密碼’,傳統種質與現代生物技術的碰撞,才能培育出既保留寒地粳米風味,又兼具高產抗逆的新品種。”

“以前育種靠經驗,現在靠科技。”呂維君一邊觀察新品種性狀,一邊解釋道。2024年,科技研究所與中國水稻研究所北方水稻研究中心達成合作,共同開展“現代生物技術合作培育興安粳稻新優品種”項目,通過基因編輯重組技術,大幅提升育種效率和精準度。

“我們可以更快速地篩選出優良基因,縮短育種週期,培育出更優質、更高產的品種。”所長柳玉山在旁介紹。1993年建所至今,團隊已育成19個審定品種。2024年,“興育GA10”“興育GA07”雙星閃耀,分別以畝產1200斤和1300斤的突破,入選內蒙古主推品種目錄。

長勢良好的水稻品種“興育GA10”(央廣網發 薩日娜 攝)

好力保鎮先鋒村的春耕動員會上,種植戶劉勇的算盤打得響亮:“‘興育GA10’每斤收購價高8分,一公頃就能多賺1440元!”就在去年,劉勇和同村及周邊13戶種植戶共同承包土地種植“興育GA10”,3300畝科技稻種帶動戶均增收超2.4萬元。

科技轉化中心的大屏幕上,實時跳動着全盟種植數據。米業公司的訂單系統顯示,“興育”系列稻米已進入北上廣深高端市場。

暮色中的實驗田,智能灌溉系統自動啓動。柳玉山望着延伸向遠方的黑土地,身後的實驗室燈火通明。“我們要讓每粒種子都成爲鄉村振興的芯片。”這位育種人的誓言,隨着稻種播撒在46°N的春天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