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飄過印度洋的稻花香

新華社塔那那利佛5月19日電 記者手記|飄過印度洋的稻花香

新華社記者徐瑞青 凌馨

“以前家裡8畝地種本地稻,連溫飽都難以維持。三年前改種雜交稻後,我們不僅吃得飽,還有餘糧可賣,甚至攢錢買地擴大種植。”近日,在馬達加斯加中國雜交水稻高產示範基地所在地馬希齊鎮,30歲的稻農費莫索阿·拉卡通德拉扎拉帶着滿足的笑容對記者說。

在阿諾西阿里沃村,農業部技術員朗博阿薩拉瑪·拉齊納正帶領農戶進行病蟲害防治。他曾兩度赴湖南培訓,如今已成爲本地雜交稻推廣的中堅力量。

“我的技術都是中國老師教的。”他說。多年來,中國專家不僅推廣良種,更注重“良法”的傳授:既在“田間課堂”裡手把手教農民育苗、插秧、防治蟲害,也通過系統化理論授課,培養本地技術骨幹,再由他們將種植知識繼續傳授給更多農戶。

艾琳·諾嫩賈納哈里就是受益者之一。她家的3畝稻田去年首次嘗試種植雜交水稻便迎來豐收,“以前種田靠天吃飯,現在靠技術,心裡踏實多了”。

2007年,中國援馬雜交水稻示範中心項目正式啓動,由湖南省農業科學院牽頭、袁氏種業高科技有限公司參與實施。這也是2006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確定的10個援非農業示範中心之一。在示範中心的牆上,懸掛着農業專家在全島推廣水稻的珍貴照片,角落裡整齊堆放着各式農具。

“這裡的農民一直‘靠天吃飯’,受限於種子質量、種植技術和基礎設施等因素,水稻產量始終上不去,很多農民吃不飽飯。”中國農業專家胡月舫指着遠處的稻田說,“讓雜交水稻在這裡紮根,第一步是選好種子。”爲篩選適應本地氣候和土壤的品種,他與團隊帶着幾十個稻種樣本,幾乎踏遍了全島主要稻區,最終選育出5個適合本地種植的品種,具備高產、抗旱、耐淹等優勢。

“可真正的挑戰,是讓農民接受這些‘外來種’。”農業專家宋春芳說。爲打消疑慮,專家們在相鄰的兩塊稻田上分別種植雜交稻與本地稻,在同樣耕作條件下,雜交稻的產量是後者的兩到三倍。看着沉甸甸的稻穗,村民們信服地改口稱它爲“擦拉貝”——當地語中意爲“最好的東西”。

推廣過程中的艱辛,至今仍歷歷在目。胡月舫回憶,他們曾住在農戶漏雨的草棚,飲用屋頂鐵皮瓦收集的雨水,徒步十幾公里背柴做飯,靠木薯乾糧來作爲三餐充飢。“有次改造沼澤地時,我腳底被樹枝刺穿,是村民們擡我出來的。”

目前,馬達加斯加雜交水稻累計推廣面積已達9萬公頃,平均每公頃產量達7.5噸,是當地常規品種的兩到三倍,成爲非洲雜交水稻種植面積最大的國家之一。金黃的稻米不僅填滿了農民的糧倉,更托起了這個島國糧食安全的願望。

“希望有一天,中國雜交水稻能種滿整個島,讓更多農民吃飽飯、掙到錢,我們能早日實現糧食自給自足。”記者隨行的本地同事埃裡克·拉佩若齊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