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選物化地,是“理性”還是“離譜”?

我一直感覺:

高二學生選了物化地之後集體嘆氣的樣子,就像是團建聚餐點了一鍋麻辣燙,頭三口吃得熱血沸騰,第五口開始翻白眼,第七口已經滿臉疑惑:

“誰給我推薦的這玩意兒?”

旁邊那個勸你點物化地的同學,一臉無辜地捧着自己的生物卷子默默流淚:“我也被騙了……”

有句話說得好,人到高二,夢碎選擇題。

你選的不是科目,是命運,是接下來的無數次崩潰,是班主任冷眼旁觀的譏諷,是你爸媽“你不是說喜歡地理嗎”的復讀機,是深夜十點後,地理試卷上那句“簡要分析”,讓你懷疑人生的起點。

高一選科那會兒,大家興高采烈,宛如擺攤相親,物化地就像那種“學歷不低、性格溫和、賦分友好、可進可退”的理想型,光環一大堆,聽起來幾乎是爲中等生量身定做的天選組合。

可是,一旦真結婚——哦不,是選下去了,高二就開始天天上演《甄嬛傳》:誰也不容易,誰都在後悔。

是時候拆穿物化地的“溫柔陷阱”了。

一、不努力的時候,它比你還懶

地理這門課最大的騙局,是它開頭真的太像個“好說話的朋友”。

高一上學期,大家玩得挺開心。地圖顏色一目瞭然,知識點一背就會,老師上課還講得風趣幽默,“西北風一吹,冷空氣南下”的畫面感甚至能讓你邊聽邊開腦洞。

你開始幻想自己日後穿着衝鋒衣做着科研,開疆拓土、環遊世界。

但這個夢,撐不過高一下學期。

地理從“地球的自轉和公轉”一路進化到“工業區位因素”,每一道題都帶點“人類社會學+國際關係+物理概念+邏輯推理+自由發揮”的味道。地理老師也開始放飛自我:講到一半突然問你,爲什麼南京的秋天溫差這麼大?

你正琢磨呢,老師突然說:

“你試試從熱力環流、鋒面氣旋和副熱帶高壓的角度答答看。”

我說老師你是來找茬的吧。

別看你平時背得挺熟,考試一做題就忘。更扎心的是——你以爲你理解了,其實你理解得很膚淺;你覺得自己答得滿分,結果評分標準像是玄門口訣,少一個點扣三分,答多一句也扣分。

我一個同桌,地理考試從來不空題。他的原則是:“地理是文科裡的哲學,關鍵在於答出氣勢。”有一回考“成渝城市羣的形成條件”,他洋洋灑灑寫了四百字,句句排比句、氣勢磅礴,彷彿要把重慶建成世界中心。

最後得分:1分。

老師批語:“雖然你寫得像演講稿,但我沒在答案裡看到‘交通便利’‘水資源豐富’‘地勢平坦’這幾個詞。”

還有一個學弟,地理卷子一打開,直接照着圖開始講故事。題目是“分析本地的農業分佈特徵”,他開頭就寫:“從小我就生活在這個有水有田的地方……”

後面乾脆成了散文詩:“水稻在陽光下金光閃閃,綠油油的菜地像夢……”

老師後來跟他談心,說:“我很欣賞你的文筆,但你能不能,答點題?”

二、聰明的時候,它比你還皮

有句話說得好,地理題不難,難的是你要像編劇一樣,把它編出道理來。

考試最難的不是題難,而是出題人比你會演。表面看是工業佈局問題,背後卻是經濟政策+人口遷移+地理區位三合一的交叉題。你要想清楚怎麼寫邏輯鏈條,還不能答多了。

答少了扣分,答多了扣點。

答得太穩妥,判卷老師看着不爽;答得太大膽,老師又說你跑題。 有一次考地理分析題,我一不小心寫多了五個點,還帶了例子,心想老師肯定誇我“全面細緻”。

結果老師在旁邊批:“請你以後寫三點就停手,答多了我批得煩。”

我腦子裡立馬浮現一幅圖:

我興致勃勃地答題,老師冷漠臉打上“過猶不及”。

我一個表弟,考前聽說“地理要突出關鍵詞”,就把所有可能的術語印在了腦子裡。

結果考試一上來就把“熱力環流”“逆溫層”“城市化水平”“降水量年際變化大”全都安排了進去,答題像開詞典。

老師看完評語是:“你這是寫詞條集合嗎?”

三、你想轉身的時候,它已經鎖門了

最可怕的不是你學不會,而是你想換組合的時候已經晚了。

物化地的門,一旦選了,就像是一張簽了字的婚前協議,不僅不能退貨,連換個口味都難。等你意識到班級氛圍不對、老師講得不行、自己又沒興趣時,物化生那邊早已經卷瘋了,生物卷子都背成rap。

有時候看着別人刷生物題,你心裡也動搖。

但你轉不了,你已經選了地理,賦分機制也盯上你了。卷子一份份地發下來,分數一條條地波動着,你開始練出一種獨門武功——眼神麻木,分數免疫。

我一朋友,高一時一拍腦門選了物化地,結果高二一開學就開始喊“地理殺我”。她嘗試申請換到物化生班,被班主任當場回懟:“你以爲換班是點外賣?不喜歡還能退?”

她只好硬着頭皮繼續學,每次考試都像賭命,髮捲那天班裡鴉雀無聲,發她卷子時,老師都得先吸口氣再遞給她。

另一個朋友,選物化地前信心滿滿,地理卷子全班第一。

結果到了高二,發現其他人卷子也寫得飛起,他開始懷疑:“是不是我走運走早了?”後來他乾脆自暴自棄,每次考試寫得像填色遊戲,把圖塗得花花綠綠,還留言:“請老師根據顏色美感評分。”

老師發朋友圈吐槽:“我教的是地理,不是水彩畫。”

那到底該咋整?選還是不選?

說白了,物化地不是個坑,但也絕不是“捷徑”。

真正適合物化地的學生,大概是下面這種人:

地理思維清晰、空間感好、讀圖能力強 肯啃資料、能耐住性子、背東西快 不是衝刺清北醫學,但想進985/211理工科,尤其工科、農林、師範專業

如果你只是因爲聽說地理“好混”“好賦分”才選,那建議再想三遍,清醒點,不要爲了逃避生物結果跳進地理的火坑。

選課這事,不能光靠傳言、段子、或者所謂“學霸推薦”。別人選地理是拿來上岸的,你選地理可能是來下沉的。

選之前,先問問自己:

你能接受每天都在做抽象題、每天都在懷疑自己是不是文盲?

你能接受高二高三全班只有你一個人懂氣壓帶但沒一個人願意聽你講?

你能接受考試看似全答了,最後只有三分?

如果答案是能,那選。 如果不是,那改,趁早改。

所以說,選物化地不是錯誤,它只是提醒你: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也沒有不卷的組合。

與其幻想“哪個組合更輕鬆”,不如直接面對現實:哪個組合,你能卷得動。

別到高二了才後悔,後悔沒什麼用,該來的一模二模照樣來了,你只能頂着壓力往前衝。

願你選課不盲目,人生不白卷。

地理不玄學,玄的是你想考好它還不願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