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碎屍人魔連續殺人異常冷靜 醫:與心理病態與童年陰影有關
涉殺害3名婦人的兇嫌張介宗。(本報資料照)
高雄連續殺人案嫌犯張介宗遭檢方起訴,犯案後始終冷靜、不認罪,態度冷血,引發社會震驚;對此,高雄阮綜合醫院身心內科主任胡學錦醫師指出,這類異常冷靜的行爲,常與特定人格障礙、腦部功能異常及童年創傷等因素密切相關。
胡學錦指出,部分人天生即具有缺乏同理心的人格傾向,常見於「反社會人格障礙」或「自戀型人格障礙」者身上,前者缺乏良知與罪惡感,即使傷害他人也不會感到內疚,無法真誠理解別人的情緒,後者則過度關注自我需求,對他人的痛苦冷漠無感,傾向操控或利用他人來滿足自身需求。
此外,「心理病態」(Psychopathy)也是導致冷血行爲的常見因素之一,這類人表面看起來有魅力、條理清晰,但內心冷酷無情,他們缺乏真實的情感連結,不會因傷害他人而產生焦慮,甚至可能從中感受到滿足與興奮。
胡學錦進一步指出,近年神經影像學研究也揭露,冷血、無同理心者的大腦常有明顯異常,包括負責情緒反應的「杏仁核」功能減弱,使他們對恐懼與悲傷等情緒反應遲鈍;而「前額葉皮質」活動降低,則導致衝動控制與道德判斷力不足,難以抑制內在的攻擊性或破壞性衝動。
「不能忽略的是,童年經歷與家庭環境對人格發展影響深遠。」胡學錦指出,許多心理偏差者在童年經歷虐待、忽視、性侵或家庭功能失調,缺乏安全依附與穩定的情感關係,有些人甚至從小展現虐待動物、暴力傾向,這些創傷經驗會使他們長大後難以建立健全的同理心與社會認知。
至於爲何有人在重大犯案後仍能冷靜以對,胡醫師表示,這常與計劃性強的人格型態有關,他們在行兇前即已精密安排流程,帶有某種儀式感,並非一時衝動,而是爲滿足控制、支配、報復等內在扭曲需求,這類人對行爲後果的情緒感受淡薄,甚至將殺害他人視爲實現某種「目標」的手段。
胡學錦呼籲,面對此類社會現象,除司法處理外,更應強化社會心理健康教育與早期心理評估,關注兒童與青少年的心理狀況,降低人格偏差發展爲極端行爲的風險,他也建議媒體與大衆,對此類案件保持理性理解,避免過度神秘化或獵奇化,才能真正看見人性偏差背後的警訊與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