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塑膠公會拜會議長 提3大訴求盼甩污名

高雄市塑膠製品商業同業公會昨(15)日拜會高市議長康裕成,除捐贈復康巴士展現公益善舉外,更爲產業發聲,盼透過實際行動翻轉塑膠產業污名。(圖/高市議會)

高雄市塑膠製品商業同業公會昨(15)日拜會高市議長康裕成,除捐贈復康巴士展現公益善舉外,更爲產業發聲,盼透過實際行動翻轉塑膠產業污名。理事長許銘盛直言,塑膠問題不在材料本身,而是制度與政策配套不足。康裕成當場承諾將協助向市府轉達產業心聲,並要求相關局處制定適宜政策協助企業度過難關。

高雄市塑膠製品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許銘盛昨率團拜會康裕成,其捐贈復康巴士一輛,獲康裕成頒贈感謝狀肯定。許銘盛藉此機會爲產業請命,他強調,臺灣塑膠回收技術實力堪稱全球第一,但仍面臨政策限制與社會污名化雙重困境。

高雄市塑膠製品商業同業公會昨(15)日拜會高市議長康裕成,除捐贈復康巴士展現公益善舉外,更爲產業發聲,盼透過實際行動翻轉塑膠產業污名。(圖/高市議會)

許銘盛進一步指出,根據環境部統計數據,臺灣每年約104萬公噸廢塑膠進入物料回收系統,再利用率達40%,表現優異。以寶特瓶爲例,回收率高達95%,然而大部分被降階使用於衣物、建材等用途,無法重新用於食品級包裝,形成「假循環」現象,距離政府設定的「2030年包裝容器回收率80%」目標仍有努力空間。

許銘盛強調,塑膠的問題不在材料本身,而是制度與政策不足。只要技術提升、政策配套得宜,塑膠能成爲永續發展的重要助力,而非被污名化的材料,期待透過創新技術與完善政策,可以讓塑膠產業成爲循環經濟的重要推手。

除了形象問題,塑膠製造業更面臨實質營運困境。許銘盛代表產業提出3大陳情,首先是放寬外籍勞工聘僱比例。現行法規限制塑膠製造業須「每聘5名本國勞工才能僱用1名外勞」,嚴重缺工問題經常導致產線停擺、訂單流失。業者建議將比例調整爲「3:1」,將外勞比例提升至約33%,以解決現實缺工問題。

其次,是簡化工廠登記程序。許多中小型塑膠廠因早年土地使用及法規限制,至今仍卡在「特定工廠登記」程序,經營壓力沉重。業者期盼政府能簡化流程、縮短審查時程。第三是爭取金融支持。面對國際關稅情勢不明朗,業者希望高雄銀行等金融機構能適度放寬貸款條件,協助產業度過難關。

康裕成對於公會的公益善舉表達高度肯定,並指出塑膠製品在現代生活中仍扮演便利且不可或缺的角色。她強調,高雄雖正朝科技與智慧城市轉型,但傳統產業對地方經濟的貢獻不可抹滅。

針對業者陳情,康裕成也承諾,將協助向市府轉達產業心聲,並要求相關局處密切關注國際情勢變化,順應趨勢制定適宜政策,協助企業跨越營運難關。她期待政府與產業能攜手合作,透過創新循環設計與政策配套,既解決環保疑慮,又促進產業永續發展,達成雙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