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6分之1監視器具智慧分析功能 警方:未用人臉辨識
高雄市路口監視器達2.3萬多支,功能愈來愈強,議員鍾易仲擔心市民隱私全都露。圖/取自高雄市議會
高雄市公共監視器逾2萬支,6分之1具智慧分析功能。議員鍾易仲認爲,鏡頭愈來愈多、功能也愈來愈強,市民隱私,影像保存期限及個資安全性令人擔憂。警察局長林炎田表示, 智慧型監視器以辨識車牌爲主,沒有運用人臉辨識,畫面保存3個月就會自動覆蓋;明年因應「智慧高雄燈塔計劃」,臺積電園區、愛河灣及亞灣等地增設1千支監視器。
高市議會今進行部門質詢,議員鍾易仲針對數量不斷增加的路口監視器及科技執法,希望警方顧安全也要顧及市民人權及隱私。
鍾易仲表示,高雄市多達2萬3千多支監視器、其中4069支是智慧型,等同每6支有1支具備AI智慧型影像分析功能,警方可透過影像比對追查嫌犯動向,民衆過馬路違法也拍得清清楚楚,除辨識違規者車牌外,是否動用人臉辨識,影像保存多久?如何確保資料不被濫用?
警察局長林炎田迴應,AI智慧型影像分析着重車牌辨識,沒有人臉辨識,科技執法也是一樣着重車牌,只能用在公衆事務。影帶保存時間只有3個月,資料多可能1個半月、2個月就覆蓋,儲存在警局資料庫,沒有在外承租機房,需要密碼才能調閱資料,有所管制。
鍾易仲追問,明年會增設多少智慧監視器?林炎田說,警局每年固編列4995多萬元新設,6千多萬元維運舊監視器,新設監視器一部分車辨、一部分全景。此外,明年因應智慧燈塔計劃,專案經費預計在臺積電園區、世運主場館、愛河灣及亞灣等重點區域設置、汰換1千支,其餘以外地區用原本的經費建置全新數位監視器。
鍾易仲強調,若過度集中同一地區裝置,功能可能重複,希望資源平均分配,且以智慧型車辨系統爲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