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德民新橋改善完工 號誌分流減少交織 民衆不同意見
高雄楠梓區德民新橋2025年初發生車禍1死, 凸顯該處車流交織、壅塞等問題;經過高市府等相關單位研擬改善計劃,包括增設下橋右轉號誌燈、實體阻隔等,9月1日已經正式開放。(民衆提供/紀爰高雄傳真)
高雄楠梓區德民新橋2025年初發生車禍1死,該處車流交織、壅塞等問題備受關注,高市議員白喬茵與交通局多次會勘,研議改善計劃,包括增設下橋右轉號誌燈、實體阻隔等;9月1日完工後,卻引發民衆正反兩極意見,有人認爲改善後更安全,也有人質疑車種分流不合理;白喬茵與交通局迴應,已盡力解決痛點,將持續觀察用路人需求調整。
連接高雄楠梓土庫二路與臺一線高楠公路的德民新橋,因車流量高,大型車頻繁通過容易出意外,今年1月才發生死亡車禍,18歲蔡姓女高中生騎車載17歲賴姓女同學,卻在下橋時與曳引車碰撞,導致賴女傷重死亡。
德民新橋西側下橋處,過去因下橋車輛車速快,加上視線不佳,經常可見車輛跨越雙白線,已造成多起車禍事故。(任義宇攝/本報資料照片)
警方統計,今年1月至8月,德民新橋路段共發生1件高中生死亡車禍、20件受傷車禍、22件意外車損案,共計事故達43件,爲降低事故發生,警方也會不定時前往周邊疏導交通,同一時間,白喬茵與市府單位也多次前往該處會勘,研議交通安全改善計劃。
白喬茵觀察指出,過去德民新橋有設計下橋右轉汽車匯入外側的車道,讓右轉油罐車能通行,但該車道漸變偏移角度過大,一路延伸到機車道前方,常導致機車下坡變換車道不及,與右轉汽車發生擦撞。
在無法拆除同向分隔島、無法解除禁行機車以及硬體環境的限制下,只能將橋上的實體阻隔延伸50公尺,以矯正右轉汽車匯入的位置,設置出較符合右轉車進入動線的空間,同時透過削切2座分隔島方式,讓直行機車下橋後不需再變換車道,並通過號誌分流避免交織產生。
該計劃在本月1日完工,但纔開放短短1周,就引發民衆正反兩極意見,有民衆認爲,車種分流不合理,應要整合車道改成「車向分流」,另同向實體分隔島設計也無意義、號誌分流則會增加停等紅燈時間;但也有在地居民肯定改善計劃,認爲過去無號誌控管,汽機車在下橋時容易發生交織碰撞,現在有號誌分流,安全感相對提升。
交通局則迴應,有關德民新橋改善下橋右轉車與直行車的交織衝突風險計劃,針對今年1月發生嚴重事故,經交通局邀集相關單位會勘研議,在現有路型重新依設計速率套繪行車軌跡、調整分隔島並設置號誌管制,所採取的改善措施。
德民路與土庫二路段,含路橋既有長達4.7公里快慢分隔路型,因此不宜單點開放方向分流。交通局強調,高雄市道路環境複雜,用路人年齡層包含許多高齡者,方向分流必須因地制宜,無法一體適用於所有路段、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