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的地下精神院所「龍發堂」 半世紀以來封閉治療惹議

創建龍發堂的開豐法師已往生,但龍發堂合法化的問題仍未解決。圖/聯合報系資料照(2004/08/19 胡靖宇攝影)

位於臺南與高雄交界的寺廟「龍發堂」,在臺灣精神醫療史上佔據着極爲特殊的位置。這座自1970年代由高雄路竹鄉民李焜泰(法名釋開豐)創立的民間宗教機構,半個世紀以來,長年收容精神病患者,至多曾收治千人以上,但從未納入正規醫療體系,其存在引發高度爭議。

【推薦閱讀】 當年的痲瘋病隔離所 紀錄醫療人權的樂生療養院 黑道兄弟的最後避難所!回顧臺北市慶生醫院的黑道急救傳說

三百多名高雄縣「龍發堂」的病患家屬,到立法院請願,他們認爲立法院審議中的「精神衛生法」如通過,龍發堂將被迫關閉,負責人並將因而被處徒刑,有違家屬意願,因此要求立委制訂法律時網開一面。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89/12/19 李阿明攝影)

最初,龍發堂只是釋開豐在自家農地搭建的茅舍,一次偶然收留了有縱火行爲的精神失序者。爲了防止對方傷人害己,他以草繩將病患與自己綁在一起,陪伴工作、誦經,最後竟讓對方逐漸穩定下來。這段看似神蹟的過程迅速在地方流傳,於是越來越多家屬開始把難以照顧的親人送進龍發堂。

龍發堂逐漸發展出「感情鏈」療法,,將患者以繩索或鐵鏈連結腰部,希望透過「兩兩相系」的方式達成互助照護。他們集體誦經、飼養牲畜、從事縫紉、演奏樂器等活動,打造出一個脫離主流醫療的封閉社區。這樣的「宗教+勞動」療法被信衆視爲另類救贖,卻也因使用鐵鏈管理,長年飽受人權團體與媒體批評,更曾導致暴力攻擊事件。

回顧70、80年代的臺灣,精神醫療資源極爲缺乏,不僅精神科醫師人數不足,在都市中要找到一張精神病牀都困難重重,更別提鄉間的病患。家屬在照護心碎、經濟用盡的窘境,再加上社會的恐懼與污名化,迫不得已才把病患煉起來或關起來。精神衛生法上路後,原本輔導龍發堂合法化,因土地變更卡關最後破局。隨着醫療體系漸趨完備,加上釋開豐於2004年圓寂,龍發堂也逐漸走向式微。

2017年,龍發堂爆發阿米巴痢疾與肺結核羣聚感染,高雄市衛生局依法介入,並強制解散該機構,將三、四百名住民分別安置至高雄長庚、凱旋醫院及全臺各地醫療院所。部分無人照料、遭家屬遺棄的患者又陸續回到龍發堂。

其後又傳出堂內管理者心秋法師涉嫌不當對待住民,2023年8月,衛生局進一步強制安置剩餘人員。最終在2025年2月18日,最後4名住民被移送至凱旋醫院,龍發堂這座與政府鬥法半世紀的體制外機構,正式走入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