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大同醫院換長庚經營暴增負評 門診數、醫護都不足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經營權今年1月由高醫轉爲長庚醫療法人接手,市議員湯詠瑜指出民衆今年陳情案增加、醫院健保申報件數減少、醫護人力不足等問題。圖/翻攝自高雄市議會直播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經營權今年1月由高醫轉爲長庚醫療法人接手,但截至今年4月,民衆陳情數相較去年同期增加6倍,且門診健保申報數、住院申報數大減6成,連帶影響市府權利金收入,市議員也發現大同醫院夜間門診和週六門診都未達原先水準,連醫師人力也幾乎減半,讓民衆抱怨不斷,直言長庚接手後完全不行。
大同醫院今年1到4月接獲市民1999專線陳情數達25件,去年同期僅有4件,今年陳情案分別爲夜間假日診次不足、急診領藥久候、醫護人力不足、急診待牀過久;此外,大同醫院西醫門診健保申報件數今年2月有1.9萬件,相較去年2月5.7萬件,減少66%,而西醫住院門診數也從1301件減爲422件,減幅達68%。
市議員湯詠瑜今日在議會總質詢表示,健保申報量影響市府收益,長庚團隊提出變動權利金爲2.8%,以過去大同醫院每年42億收入計算,市府每年應增加9千萬元權利金收入,但根據今年1、2月狀況,市府權利金可能僅剩350萬元;此外,大同醫院目前醫師79人、護理師438人,相較去年醫師163人、護理師511人,人力幾乎減半。
而觀察大同醫院近期的網路評論,有民衆留下一星負評稱「明顯威受長庚這個貴族醫院並沒有想要認真經營大同醫院,醫師護理師人力嚴重不足」,也有民衆說病人留在醫院,希望能延續原本的熱情與衝勁。湯詠瑜提到,民衆最懇切希望更多夜間門診和週六門診,目前2項門診都未達醫院降載後的數量。
湯詠瑜說,大同醫院目前夜間門診爲17科,未達到去年12月醫院降載時20科,而週六門診僅12科,也未達去年降載時的18科,原先的過敏免疫風溼內科、神經外科、皮膚科、牙科等都已不復見週六門診;她認爲大同醫院合作契約中,應名列醫療服務品質維持標準、變動權利金保底機制、醫護人力配置標準和建置每季檢討與改善機制。
陳其邁表示,大同醫院轉換經營權後,部分病人如慢性病患者會跟着醫師轉換就醫單位,目前大同醫院的人力配置已符合區域醫院要求,長庚體系會持續透過支援醫師補足量能,「大同醫院着重在提升急重症、急診量能,這也是當時長庚獲選的主要原因」,例如今年1至4月已有3例葉克膜安裝案,也有不少緊急心律不整、急性冠心病的開刀案,投資重症相對來說收入會減少,但能保障市民生命安全,市府給予肯定。
陳其邁說,大同醫院過去在高醫經營時,每日門診診次達423次,但現在已增加至488次,一個診平均每日25至27人,市府會持續觀察需求,要求大同醫院增加門診數。衛生局長黃志中表示,大同醫院每月增加2成醫療收入,衛生局會逐案檢視民衆陳情案,增加全市急重症救護量能。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經營權今年1月由高醫轉爲長庚醫療法人接手,市議員湯詠瑜指出民衆今年陳情案增加、醫院健保申報件數減少、醫護人力不足等問題。圖/翻攝自高雄市議會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