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車站公共藝術 挨批缺在地味

高雄車站公共藝術作品,遭民衆質疑缺乏在地元素,建議要讓在地文化與國際藝術相輔相成,才能展現高雄文化自信。(任義宇攝)

高雄車站於今年8月起展出6大公共藝術作品,結合雕塑、聲光效果,將高雄車站打造爲美術館,不過,地方居民發現,創作主題聲稱結合高雄在地元素,但讓人實在「難以意會」,且從創作者名單中,更看不出有高雄在地作家參與。對此,鐵道局迴應,此案依規定實施公開徵選,並由在地團隊獲選,確保公共藝術作品能與當地連結。

鐵道局今年8月起,在高雄車站大廳放上6件由侯林設計與德國URBANSCREEN團隊所策畫的公共藝術作品,從臺灣廟宇文化爲發想,提出「科技廟宇」的概念,結合雕塑與聲光效果,推出包含「聽蒸氣」、「看時間」、「掛燈籠」、「停樹下」、「染色彩」與「映回憶」等6大作品。

不過,有民衆發現,6件作品的作家不僅半數是外國作者,且「難以意會」作品有包含在地元素,擔心公共藝術淪爲表面工程,無法加深高雄文化底蘊,希望能加入在地文化與國際藝術相輔相成。

高雄市議員張博洋也認爲,高雄作爲國際化城市,需以開放的視野適度與國際合作,但也要注意與在地文化藝術相互扶植,才能充分展現高雄的城市格局與文化自信,建議可以邀請國際藝術團隊與在地藝術家、社區合作共同創作,強化高雄在地文化的國際能見度。

對此,鐵道局說明,高雄車站公共藝術作品是依據《公共藝術設置辦法》規定辦理公開徵選,考量與地方連結性,6位執行委員中有3位是高雄在地人,在公開評選過程有3家團隊投標,最後由在高雄耕耘多年的侯林設計公司獲選,整合軌道歷史、車站都市定位、本地風土採集,同時掌握現代多媒體技術,爲高雄車站旅客帶進更深刻的文化觀點與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