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壓力測試”凸顯能源轉型成效
近日,我國多地出現罕見高溫,電力系統迎來嚴峻挑戰。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7月4日,全國最大電力負荷達到14.65億千瓦,較6月底上升約2億千瓦,創歷史新高。江蘇、山東等多省電網負荷接連刷新紀錄。
在筆者看來,這樣的高溫天氣無異於一場對能源系統的“壓力測試”,從結果來看,清晰地展現了我國能源結構轉型取得的四個顯著成效。
一是火電根基穩固,清潔轉型提速。作爲能源安全的“壓艙石”,先進的火電技術築牢了保供底線。以國家能源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投建的北侖電廠一期節能減排改造項目8號機組爲例,該機組採用超超臨界二次再熱等前沿技術,供電煤耗顯著優於行業標準,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更是遠低於國家標準。以該技術爲代表的清潔火電項目,在此次高溫保供攻堅戰中,依然穩居電力供應主力地位,充分證明了傳統能源清潔化升級的成效。
二是綠電規模與韌性實現雙突破。新能源正加速成長爲電力供應的中堅力量。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5月份,我國風電和光伏發電累計裝機容量突破16.5億千瓦,超越火電裝機容量。“風光”發電增長勢頭亦十分強勁,5月份,海南風電發電量同比激增456%;福建、四川、湖南三省光伏發電量同比增幅分別高達83%、51%和49%。此外,垃圾焚燒發電異軍突起。例如,湖南軍信環保股份有限公司每日向國家電網輸送約400萬度綠電,可滿足超100萬名居民家庭生活用電需求。風、光、生物質等綠色能源與清潔火電協同互補,極大地緩解了高溫天氣下電力系統的保供壓力,展現了綠電日益增長的規模與應對尖峰負荷的韌性。
三是儲能“調節器”作用凸顯,化解穩定性難題。新型儲能被喻爲“超級充電寶”,在用電高峰可放電發揮頂峰調節作用,在用電低谷可充電助力新能源消納。例如,7月6日晚間用電高峰時段,在國網江蘇電力調控中心的統一指揮下,江蘇省93座新型儲能電站集中向電網放電,最大放電功率達714萬千瓦,實現我國最大規模新型儲能的集中調用。這一實踐生動展示了儲能在頂峰保供、平抑新能源電力波動方面的關鍵作用。隨着政策支持深化、調用機制優化以及併網服務完善,儲能在保障電網安全和支撐能源轉型方面的價值將持續釋放。
四是特高壓“大動脈”貫通,優化全國資源調配。面對今夏的高溫考驗,國家電網依託強大的特高壓骨幹網架,將跨區跨省輸電能力提升至2億千瓦以上,爲電力穩定供應提供了強大支撐。目前,國家電網已建成39項特高壓工程,其餘重大項目也在穩步推進。這張不斷優化的特高壓電網,如同貫通全國的能源“大動脈”,極大地促進了能源資源在更大範圍內的優化配置,特別是爲新能源的跨區消納提供了基礎保障,爲社會經濟持續發展提供了系統性支撐。
綜合來看,此次高溫“大考”不僅驗證了我國能源轉型的階段性成果,更清晰地勾勒出未來能源體系的演進路徑:從火電深度清潔化到新能源全面規模化,從儲能市場化應用到特高壓網絡全國化覆蓋,這場深刻的變革,既是能源技術迭代的集中體現,也是能源生產關係的系統性重塑。其中,產業鏈上市公司作爲關鍵推動力量,也將持續不斷地爲中國能源結構轉型注入強勁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