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通,大考!

公衆號記得加星標⭐️,第一時間看推送不會錯過。

從營收數據來看,對於全球芯片龍頭高通而言,一切似乎正在沿着他們設計的路線走。

在剛剛發佈的第三季度財報中,其營收103.7億美元,同比增長10%,不及分析師平均預期的106.2億美元,淨利潤26.7億美元,同比增長25%。

其中,來自手機芯片業務的營收爲63.28億美元,同比增長7%,不及分析師平均預期的64.8億美元。來自汽車芯片業務的營收爲9.84億美元,同比增長 21%。來自物聯網業務的營收爲16.81億美元,同比增長24%。此外,高通技術授權集團第三財季營收爲13.18億美元,同比增長4%。

從數字上來看,高通的營收和利潤依舊保持着穩定增長,但在表現尚可的業績背後,其手機相關業務已然出現了增長乏力的情況,進而導致其整體營收不及預期。

手機業務增速放緩、大客戶流失、競爭對手崛起——曾經在移動芯片領域呼風喚雨的高通,如今正面臨着新的挑戰。更讓人擔憂的是,就在高通試圖通過收購和轉型尋找新出路時,市場環境再次發生劇變,一個新的挑戰局面正在形成。

智能手機,增長乏力

智能手機市場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

據IDC數據顯示,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已連續多年下滑,2023年更是創下了近十年來的新低。作爲全球最大的手機芯片供應商,高通首當其衝地感受到了這股寒流。

更糟糕的是,高通正在失去重要客戶。2018年,蘋果與高通爆發專利糾紛,雖然最終和解,但蘋果已經明確表示要在iPhone中逐步淘汰高通基帶芯片,轉而使用自研方案。

2019年,高通與蘋果達成協議,但蘋果付出了支付了45至47億美元的和解金。這筆金額佔高通2019財年總營收的近五分之一,幫助高通擺脫了連續五年的營收下滑。此外,雙方還達成了一份爲期六年的技術許可協議,包括兩年的延期選擇權,以及一份多年的芯片供應協議。

但蘋果並未放棄自研基帶芯片,2025年,蘋果發佈自研基帶芯片C1,並搭載於iPhone 16e之上,打響了逐步棄用高通基帶的第一槍,伴隨着未來蘋果自研基帶大批量量產上機,高通營收中屬於蘋果的那一部分只會愈發減少。

雪上加霜的是,高通的其他重要客戶也開始"背叛"。小米玄戒O1的推出,標誌着這家中國手機廠商開始在芯片領域發力;三星早已擁有Exynos處理器產品線;就連谷歌也推出了自研的Tensor芯片用於Pixel手機。這些曾經的忠實客戶,如今都在試圖擺脫對高通的依賴。

與此同時,來自中國臺灣的聯發科正在步步緊逼。通過在中低端市場的深耕和在5G技術上的快速跟進,聯發科不斷蠶食着高通的市場份額。2025年,Counterpoint Research公佈2025年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機AP-SoC市場份額排名,聯發科以36%的市佔率排名第一。

面對手機市場的衰落和客戶的流失,高通不得不思考:下一個增長點在哪裡?

謀求轉型,初戰告捷

汽車,成了高通眼中的救命稻草。

智能網聯汽車的爆發式增長爲芯片廠商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據麥肯錫預測,到2030年,全球汽車半導體市場規模將達到1000億美元,是2020年的兩倍多。與智能手機不同,汽車對芯片的需求更加多樣化且價值更高——從信息娛樂系統到自動駕駛,從車聯網到數字座艙,每一個領域都蘊藏着巨大的商機。

更重要的是,汽車芯片的生命週期遠超手機芯片。一款汽車芯片的使用週期通常爲8-10年,而手機芯片只有2-3年。這意味着一旦在汽車市場站穩腳跟,高通就能獲得更加穩定和持久的收入流。

高通在汽車芯片領域的佈局可謂雄心勃勃。早在2017年,公司就以470億美元收購了汽車芯片廠商恩智浦,雖然最終因監管阻撓而告吹,但這次失敗的收購暴露了高通對汽車市場的強烈渴望。從2021年開始,公司改變策略,大幅增加了在汽車業務上的投入,推出了完整的驍龍汽車平臺。

這個平臺的野心不小。驍龍汽車7nm平臺專注於信息娛樂系統,能夠支持多達10塊顯示屏的同時運行;驍龍Ride平臺則瞄準自動駕駛,算力高達700TOPS,足以支持L4級別的自動駕駛功能;而驍龍汽車5G平臺則爲車聯網提供了高速連接能力。

這一戰略轉型初見成效,成績相當亮眼。高通汽車業務的營收從2020年的6.64億美元暴增到2024年的19.6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超過30%。更令人興奮的是,公司的汽車業務訂單總價值(Total Addressable Market)已經超過450億美元,這爲未來的增長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公司預計,到2030年,汽車業務的營收有望達到80-90億美元,成爲僅次於手機芯片的第二大收入來源。

更令人鼓舞的是,高通已經贏得了衆多汽車廠商的認可,客戶名單星光熠熠。在傳統車企中,通用汽車選擇了高通的數字座艙方案,寶馬、奔馳也成爲了合作伙伴;在新能源車領域,幾乎所有品牌的汽車都採用了高通的解決方案。

尤其是在數字座艙這個細分市場,高通更是佔據了絕對的領先地位。據Strategy Analytics數據顯示,高通在全球汽車信息娛樂系統芯片市場的份額超過50%,遠超第二名恩智浦的20%。從奧迪的MMI系統到凱迪拉克的CUE系統,從吉利的GKUI到比亞迪的DiLink,高通的芯片幾乎無處不在。

看起來,高通的轉型之路走得相當順利,汽車業務儼然成爲了公司新的增長引擎。

智能駕駛方面,高通也在穩步推進,一切看起來都很美好。

收購助力,思路清晰

爲了在新興市場站穩腳跟,高通選擇了一條熟悉的道路——收購。這家以收購起家的公司深知,在快速變化的科技行業,有時候買比造更快、更有效。

2021年1月,高通宣佈以14億美元的價格收購服務器芯片初創公司Nuvia,這被業界視爲高通進軍數據中心市場的重要信號。Nuvia雖然成立僅三年,但來頭不小——三位創始人Gerard Williams III、Manu Gulati和John Bruno都是蘋果前芯片設計團隊的核心成員,曾經參與設計了從A7到A14等多代蘋果處理器。

更重要的是,Nuvia在成立之初就獲得了來自Google、戴爾等巨頭的投資,總金額超過2.93億美元。這家公司專注於設計基於Arm架構的高性能CPU,其Phoenix核心在性能測試中表現出色,單核性能據說超過了英特爾和AMD的同類產品。

通過收購Nuvia,高通不僅獲得了頂尖的CPU設計團隊,更重要的是拿到了進入服務器芯片市場的"入場券"。要知道,全球服務器芯片市場規模超過300億美元,且還在快速增長。雲計算的蓬勃發展、人工智能的興起,都在推動對高性能服務器芯片的需求。

高通的計劃很清晰:利用Nuvia的技術不僅要開發服務器芯片,還要爲自家的手機和汽車芯片注入新的活力。2024年,高通推出的驍龍X Elite筆記本芯片就大量採用了Nuvia的技術,在性能和功耗方面都有顯著提升。

進入今年,高通又將目光投向了英國芯片設計公司Alphawave IP。雖然這次收購的金額相對較小,約爲40億美元,但Alphawave在高速連接技術方面的專長正好填補了高通的短板。

Alphawave專注於高速SerDes(串行器/解串器)IP的設計,這是數據中心和汽車芯片互聯的關鍵技術。隨着數據傳輸速度要求越來越高,從25Gbps到100Gbps再到400Gbps,SerDes技術的重要性日益凸顯。Alphawave的客戶包括英特爾、AMD、博通等一線芯片廠商,其技術實力得到了廣泛認可。

對高通而言,Alphawave的價值不僅在於技術本身,更在於其完善的知識產權組合。在芯片設計領域,專利就是護城河。通過收購Alphawave,高通在高速連接領域的專利佈局更加完善,這爲其在數據中心和汽車市場的競爭提供了有力支撐。

這兩次收購體現了高通清晰而一貫的戰略思路:通過外延式增長,快速獲得關鍵技術能力和人才團隊,爲進軍新市場提供支撐。從CPU設計到高速互聯,從數據中心到汽車芯片,高通試圖構建一個更加完整、更有競爭力的產品生態。

在公司內部,這一戰略也得到了積極響應和大力支持。高通大幅增加了在研發上的投入,2024年研發費用達到80億美元,佔營收的比重超過20%,這一比例在半導體行業中處於領先水平。同時,公司還在全球範圍內大舉招聘人才,僅在過去兩年就新增了超過5000名工程師,爲新業務的發展儲備了充足的人力資源。

收購、研發、人才,高通的轉型三部曲環環相扣。一切看起來都在按計劃進行,高通的多元化戰略似乎已經走上了正軌,前景一片光明。

風雨突變,警鐘長鳴

然而,就在高通躊躇滿志地推進轉型戰略時,市場環境再次發生了變化。

首先是汽車行業颳起了自研芯片的狂風。特斯拉早在2019年就推出了自研的FSD(Full Self-Driving)芯片,算力達到144TOPS,完全擺脫了對英偉達的依賴。這一舉動不僅爲特斯拉節省了大量成本,也讓其在自動駕駛技術上獲得了更大的自主權。

特斯拉的成功示範效應迅速在行業內擴散。比亞迪宣佈將在2025年前實現芯片自研率達到70%,涵蓋從MCU到IGBT的全產業鏈;長城汽車也成立了專門的芯片公司,重點開發智能座艙和自動駕駛芯片;就連一直專注於整車製造的上汽集團,也投資成立了芯擎科技,專門開發汽車芯片。

更令高通擔憂的是,一些原本的重要合作伙伴也開始"變心"。智能駕駛公司Momenta在2023年底成立了子公司“新芯航途”,開啓芯片自研之路,外界猜測首款芯片算力在100TOPS左右。而Momenta此前一直是高通驍龍汽車平臺的重要客戶,雙方合作了多個項目。這種背叛對高通來說無疑是一記重擊。

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小馬智行選擇與英偉達深度合作開發專用芯片;文遠知行則與地平線聯合推出了自動駕駛芯片解決方案;就連滴滴也在探索自研芯片的可能性。這些原本的客戶或潛在客戶,如今都在尋求擺脫對高通的依賴。

新能源車企的自研趨勢更是愈演愈烈。蔚來汽車在2023年成立了專門的芯片部門,重點開發智能座艙和自動駕駛芯片,公司的5nm芯片也正在穩步推進;理想汽車也在招聘大量芯片設計人才,準備在關鍵芯片上實現自給自足;小鵬汽車的圖靈芯片已經在今年開始上車;高通手機的緊密合作夥伴小米也在汽車芯片上深耕,假以時日,他們有望從座艙到智駕全面轉向自研。這將對高通現有的汽車芯片業務帶來“威脅”。

更大的不確定性來自Arm的突然轉變。這家英國芯片設計公司本來只是提供IP,讓客戶自己設計芯片的。但近年來,他們在手機、服務器和汽車芯片市場動作頻頻,並推出了Arm CSS(Compute Subsystem)方案,爲客戶提供了更加完整、更易使用的解決方案,這降低了終端廠商進入芯片領域的門檻。

過去,要設計一款高性能芯片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時間投入,很多公司望而卻步。但有了Arm CSS,客戶只需要在現成的模塊基礎上進行定製化設計,大大縮短了開發週期,降低了技術風險。

Arm也表示,CSS的市場需求也已超過了公司的預期。據Arm所說,公司的第一代 CSS 目前已上市,擁有五家客戶。迄今爲止,Arm 已與 10 家公司簽署了 16 份 CSS 授權,數量較去年同期增長逾一倍。其中五家公司已開始出貨基於 CSS 的芯片,且均爲市場領導者。本季度,Arm 又簽署了三份 CSS 授權:兩份用於數據中心,一份用於 PC。

在汽車市場,Arm的策略同樣奏效。該公司專門爲汽車行業推出了SOAFEE(Scalable Open Architecture for Embedded Edge)計劃,旨在爲車企提供標準化的軟硬件開發平臺。通過與大陸集團、博世等Tier 1供應商合作,Arm正在汽車芯片生態系統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Arm的策略相當狡猾:它不直接與高通正面競爭,而是爲高通的客戶提供自研芯片的能力和工具。這種"軍火商"式的商業模式正在動搖高通在多個市場的根基。當越來越多的客戶具備了自研芯片的能力時,對高通等傳統芯片廠商的依賴性自然會大幅下降。

和汽車芯片市場一樣,高通正在深耕服務器芯片市場,除了有英特爾、AMD和英偉達等傳統巨頭,市場上還有一堆新貴。此外,亞馬遜、微軟、谷歌等雲服務巨頭外,Meta、字節跳動、阿里巴巴等互聯網公司也都在開發自己的AI訓練和推理芯片。這些公司擁有巨大的芯片採購量。但由此看來,他們留給高通的機會不多。

面對這個局面,投資者對高通未來前景的擔憂日益加劇。一場關鍵戰役,已經悄然打響。

結語

從手機芯片霸主到四面出擊,高通正在以其領先的實力和敏銳的反應迴應這市場快速轉變。但隨着終端需求的增加,市場越變越快,競爭對手也越來越多。

高通當前面臨的困境,既有外部環境變化的因素,也有自身戰略選擇的問題。手機市場的飽和、客戶的流失、新興市場的激烈競爭,每一個挑戰都不容小覷。

面對日益複雜的國際競爭格局,高通也在尋找新的突破口。例如,近年來,公司正在將更多的研發資源投向印度市場,這個擁有14億人口的新興經濟體被視爲下一個增長引擎。高通已在印度建立了多個研發中心,僱傭了超過15000名工程師,佔其全球研發人員的近四分之一。從5G基站到智能手機,從物聯網到汽車芯片,高通正試圖在印度複製其在中國市場的成功模式。

然而,印度是否能成爲高通的下一個"中國",目前尚未可知。雖然印度市場潛力巨大,但其基礎設施相對落後,消費能力有限,產業鏈也不夠完善。更重要的是,隨着"印度製造"政策的推進,印度政府也在鼓勵本土企業發展自主芯片技術,這可能會重演中國市場的故事。

危機往往也是機遇。高通擁有深厚的技術積累、龐大的專利組合和豐富的行業經驗,這些都是寶貴的資產。關鍵在於如何在變化中找到新的定位,在競爭中尋求突破。

*免責聲明:本文由作者原創。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半導體行業觀察轉載僅爲了傳達一種不同的觀點,不代表半導體行業觀察對該觀點贊同或支持,如果有任何異議,歡迎聯繫半導體行業觀察。

今天是《半導體行業觀察》爲您分享的第4114期內容,歡迎關注。

加星標⭐️第一時間看推送,小號防走丟

求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