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不需要「吵鬧車廂」 親子專家:一句話幫助父母一起教育孩子

臺灣高鐵。聯合報系資料照

孩子長大的過程,是所有動物裡最花時間的。但爲什麼「人」這個動物長大要花這麼長的時間呢?那是因爲「人」的社會體系是一個相對豐富的體系,更復雜度也更遼闊。

一個孩子想要社會化的過程,是需要漫長的時間收集「大人反餽訊號」,藉此作爲未來立足於社會、反餽社會的重要根據。這意思是,一個孩子的成長,需要靠很多大人的協助才能全面發展成熟。因此,大人需要制訂完善的制度,給予孩子該有的權利,也告知孩子該有的責任,幫助孩子得到完整的發展。

這也是爲什麼孩子在學校發生霸凌,教育體系和師長要全面介入,因爲孩子太弱小,在身心靈都脆弱的時期,需要受到應有的保護。所以,如果大人創造出來的社會,如果是全面壓制甚至排擠孩子的生存,孩子想要順利長大就非常困難了。

日前高鐵上的「寧靜車廂」內,發生許多不寧靜事件,許多想休息的乘客受不了車上孩子吵鬧聲,憤怒斥喝甚至飆罵孩子以及父母,甚至連趕來協調的列車長都慘遭辱罵波及。

乘客秉持的依據是「這裡是寧靜車廂」,而父母的困境是「孩子是不可控制」,而高鐵原始設置「寧靜車廂」的用意是減少車內廣播,讓使用3C產品的乘客懂得使用耳機尊重他人。

三種身份的人,三種訴求,彼此無法共識與交集。誰對?誰錯?

不管誰對誰錯,三者都有理,而孩子卻永遠的犧牲品,因爲一個針鋒相對環境所輻射出來的氛圍,就是「焦慮」、「緊繃」、「危險」,任何動物在這樣高壓的環境下成長,都會瀕臨崩潰,更何況是一個孩子。

有人提議,既然有「寧靜車廂」,也該推廣「吵鬧車廂」,讓孩子可以放鬆搭乘。

雖然這樣的作法可以緩解父母的壓力,但其實,這樣做無疑是讓兩造加深對立,激化彼此的立場,因爲萬一父母訂不到吵鬧車廂,或想休息的旅客訂不到寧靜車廂,當彼此坐在一起時,是該如何自處?紛爭恐怕只會更多。

而且,一旦這樣制訂「吵鬧車廂」,孩子們未來可能會以爲「在車上吵鬧是正常的」,可能學到的是一輩子以自我爲中心,在車上想吵鬧沒有邊界感,未來想要約束就更難了。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孩子可能無法取得「社會化」的機會了。

其實,不管寧靜車廂或吵鬧車廂,人們需要給予孩子的應該是「溝通」的示範。意思是,需要休息的人,以循序漸進的表達自己的需求,在0-100的情緒間,有一個過渡期,而不是直接憤怒以對。

當陌生人可以用一致性的告知正在吵鬧的孩子「我需要休息,你的媽媽也累了需要休息,所以需要你控制自己的聲音,讓想休息的人都可以休息,可以嗎?」這樣一句話,就是幫助父母一起教育孩子,因爲有時第三者的介入,會比父母慣性管理來的更有效,這就是孩子在社會化的過程,既可以溫暖被接納,又可以適時的與社會產生碰撞,藉此修正自己的生存模式。

成長中的孩子,不該剝奪大人的休息權,而社會上的大人,更不該成爲霸凌孩子的暴力者,只要我們願意溝通,讓「寧靜車廂」成爲一個可以一致性表達自己需求的地方,讓「想休息」的人有勇氣溫柔表達自己的需求,就能有機會讓孩子透過社會化的浸染,學會如何成爲社會的一份子。

社會是需要靠彼此的努力才能營造出來理想的環境,大人不需要委屈自己,但需要示範慈藹表達,讓孩子有機會學習溫暖表達的模樣,未來社會也將更美好。

期待「寧靜車廂」有一天能透過「溝通」與「表達」,藉此達到真正「寧靜」的真諦:

- 讓想要休息的大人可以勇敢且溫柔的表達自己。

- 讓孤立無援的父母可以獲得理解與協助。

- 讓渴望長大的孩子能感受到社會的善意而不是集體霸凌。

願孩子,是所有人的孩子。

(本文經《李儀婷的薩提爾教養》授權,原文出處「社會與孩子:寧靜車廂的不寧靜」,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