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市上位 風向友臺風勢卻亂

(圖/美聯社)

高市早苗贏得自民黨總裁選舉,對臺灣而言,她無疑是象徵性的友臺人物:長年主張「臺灣有事即日本有事」,在印太戰略、科技與供應鏈安全上也承襲安倍路線。然而,把「友臺表述」推論爲臺日關係即將迎來「黃金時刻」,既低估了東京決策的現實門檻,也忽視她將面對的內外夾擊。風向對臺有利,風勢卻亂。

先看內政結構。自民—公明聯盟已難以穩居兩院優勢,高市將是必須「逐案議價」過日子的首相。任何涉及國防擴充、經濟安全的跨期政策,都會在預算審查與跨黨協商中被切割、被稀釋。她能對外投射的安全訊號,未必能在對內轉化爲穩固的法制設計與財政承諾;而一旦內政卡關,政權更迭的速度就會加快,使既定的臺日議程反覆重排。

再看對外不確定性。美國關稅與供應鏈政策的擺盪,以及中美關係的拉扯,正在把成本推向日本的看家產業。高市若在安保上加碼配合華府、在經貿上又不得不讓渡籌碼,就難免遭遇「對外強硬、對內買單」的政治反噬。

第三層掣肘是自民黨內的派系失衡。高市的勝出,更多像是保守派在連番選戰失利後的再結集;「向右轉的期待」與「財政與治理現實」相互牴觸。她既要滿足保守翼的國安訴求,又得撫平中間選民對物價、薪資與社福的焦慮。若無法在這條細窄的政治縫隙中維持敘事與施政的平衡,「換人機制」不會退場,政策連續性也更脆弱。

在安全觀上,高市與臺灣的戰略語彙幾乎同頻:強調第一島鏈、強化海空監偵、支持臺灣有意義參與國際組織。需警惕的是,對臺友善的修辭已成爲日本跨黨派的「新共識下限」,真正決勝點不在喊話,而在能否把合作升級爲「可追蹤、可驗證、可預算」的制度工程。把期待寄託於首相個人的友臺光環,是最容易失望的路徑;把機會視爲「政策加速窗口」,趁勢把象徵外交轉爲結構化協作,纔是穩健之道。

臺灣的對策應聚焦三個轉換。第一,從「單一政黨」擴至「多黨多派多層級」。除了深耕自民黨與關鍵派系,要同步強化與公明、立憲民主、國民民主、日本維新等的互動,向下延伸到地方知事、政令指定都市與產業公會。當中央政局擺盪,跨黨派與地方層級就是最小可行聯盟的保險絲。第二,從「政治互訪」轉爲「專案互鎖」。將海上搜救、漁業執法、海難調查與海洋污染應變,交由海上保安廳與臺灣海巡署設置常態化聯合演訓與評鑑;在西南諸島—巴士海峽建立年度災防與情監偵資料交換SOP,讓國會、媒體與民衆看得到、查得到、追得動。第三,從「經安口號」走向「部會合約」。在半導體上游零組件、先進封測設備、關鍵礦物與電池回收,設立共同採購與研發基金;把電力穩定、海底電纜與衛星備援納入雙邊演練清單,每年發佈一次聯合風險摘要,提高政策可預期性。

同時,臺日需要把「對美不確定」轉化爲「共同風險管理」。至於北京的反應,短期更可能表現在輿論與技術性經貿措施,而非立即性的軍事升級。臺灣宜把雙邊合作儘量放在「公共安全與社會韌性」的可受性領域。

高市早苗的上位,象徵日本保守派對「強勢國家」敘事的再押注,但她手上的籌碼比前任保守巨擘更少,面前是少數政府、分裂民意與外部關稅風暴的三重考驗。臺灣最明智的選擇不是宣佈臺日關係即將邁入某種「鼎盛階段」,而是在「風向友臺、風勢更亂」的高市政權下,臺灣唯有拋開蜜月幻覺,把當前這個「加速窗口」迅速轉化爲跨黨派、可審計、能落地的制度協作。(作者爲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兼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