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最新中國AI報告:原生應用勢頭強勁,AI智能體商業化模式初現

高盛指出中國軟件市場在2025年二季度延續了AI原生應用的強勁發展勢頭,在AI基礎模型和應用領域,AI廠商正從基礎集成階段向使用特定用例的更高級別LLMs過渡。

據追風交易臺消息,7月7日高盛發表研報指出,智能代理(AI Agent)、多模態AI模型和模型部署成爲中國軟件行業的三大核心增長引擎

報告指出,AI智能體正從邊緣設備和企業內部討論的概念,快速演進爲可商業化的產品。

這不僅僅是簡單的“AI+”,而是有望成爲企業和知識工作者的新型用戶界面,核心能力在於能夠響應甚至主動適應環境變化,自主規劃並完成工作流。

高盛舉例表示,私營公司Manus已在2025年3月推出了通用AI智能體,能獨立完成簡歷篩選、房源搜索等複雜任務,並給出了每月39美元的定價方案。

此外,軟件供應商正在加速將AI智能體集成到其專業平臺中。

例如,金蝶在5月份推出了財務、差旅、招聘等5種專用AI智能體;美圖也計劃在2025年下半年推出AI智能體,以優化其娛樂和生產力工具的用戶體驗。

企業端AI需求堅實,但消費端變現挑戰巨大

高盛對4月下旬至今的企業應用項目中標情況進行分析,發現2025年二季度項目勢頭穩健。

一個顯著的趨勢是,以DeepSeek R1爲代表的基礎模型發佈後,顯著刺激了國有企業、學校和政府客戶部署私有化AI模型的需求。

從具體項目來看,AI模型部署項目的整體規模普遍大於其他ERP或系統升級項目,因爲其中常常包含計算硬件等集成解決方案,推高了合同價值。研報舉例具體中標案例:

儘管AI應用在企業端的需求堅實,但高盛提供的數據揭示了消費端上商業化面臨的嚴峻挑戰:

多模態模型升級,EDA/IP軟件本土化提速

高盛指出,AI廠商正持續推動多模態模型向更低成本、更高質量和更長上下文的方向發展,而EDA軟件國產化的提速更是成爲了AI廠商中一個確定性的增長賽道。

AI廠商在多模態AI模型方面取得顯著進展,包括階躍星辰、Minimax、ModelBest等公司在過去幾個月發佈了升級版多模態AI模型。這些模型專注於圖像、視頻、音頻和3D內容的生成和編輯,在效果上朝專業級水準發展,同時降低計算成本和准入門檻,提升質量:

與此同時,EDA軟件作爲芯片設計的核心工具,本土EDA供應商在2025年二季度加速新產品發佈,以抓住模擬/數字無晶圓廠和代工廠客戶日益增長的本土化機遇。

華大九天發佈了升級版寄生參數分析工具和用於混合信號SoC的Liberal IP工具;九同方(私人公司)推出數字仿真和驗證工具,並宣佈在2025年6月爲特定客戶提供試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