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賦能 中國養老產業新模式
周家兵
中國養老產業規模龐大且增長迅速。截至今年初,60歲及以上人口已突破3億,預計到2050年老年人口占比將超過三成,當前養老產業的市場規模達數萬億元。隨着科技發展,AI(人工智能)在養老產業中的應用正逐步改變傳統養老模式,通過技術賦能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質量。AI在養老領域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用途:
一是健康監測與預警。AI技術藉助智能穿戴設備(如智能手環、智能手錶等)對老年人的健康狀況進行實時監測。這些設備收集心率、血壓、睡眠質量等數據後,利用AI算法分析,一旦數據異常(如心率過快或血壓突然升高等),系統會立即向老年人本人、家屬或醫護人員發出預警信息,以便及時採取醫療措施,這大大降低了老年人突發疾病時得不到及時救治的風險。智能藥箱提醒服藥時間和劑量,避免漏服或誤服,結合AI預測藥物副作用,提升用藥安全。此外,還能提供遠程醫療支持,通過視頻問診和AI診斷系統,讓老年人足不出戶就能獲得專業醫療服務,尤其惠及偏遠地區的人羣。
二是生活輔助。日常生活中,AI智能家居與機器人能爲老年人提供諸多便利。例如,智能家居系統能依據老年人習慣自動調節室內溫度、燈光亮度等;智能語音助手能幫助老年人操作電器設備,如開關電視、調節音量等,無需他們費力尋找遙控器或操作複雜的電器按鈕,這對行動不便或視力不好的老年人特別實用。AI驅動的家務機器人可協助清潔、烹飪;養老機器人能輔助失能老人完成洗漱、進食等日常活動,減輕護理人員負擔。同時在安全防護與應急響應方面也有極大提升,如跌倒監測與緊急呼叫,智能設備通過傳感器識別跌倒、火災等危險,自動觸發報警並聯系救援。智能定位系統可防止失智老人走失,實時追蹤位置並提供導航支持等。
三是陪伴與社交互動。很多老年人因子女不在身邊或社交圈子變窄而感到孤獨。AI智能機器人可成爲老年人的陪伴夥伴,能與老年人簡單對話,回答各種問題,分享有趣的故事和新聞資訊。部分高級智能機器人甚至能識別老年人的情緒,在老年人感到沮喪或焦慮時,給予安慰和鼓勵,有效緩解孤獨感,豐富精神生活。
然而,目前AI在養老產業中的實用性有待進一步提升,可從以下四個方面着手:
一是要加強技術研發與適老化設計。技術研發人員要深入瞭解老年人需求和特點,開展針對性技術研發。例如,智能設備操作界面設計得簡單易懂,避免複雜菜單和操作流程。同時考慮老年人可能存在的聽力、視力等障礙,優化設備的聲音、圖像顯示等,如增大聲音和字體等。
二是加強養老產業從業人員的AI技術培訓,以便正確引導老年人使用相關AI設備。培訓內容包括AI技術基本原理、常見設備操作方法、故障排除等知識。從業人員還應具備一定溝通能力,耐心解答老年人關於AI設備的疑問,幫助他們克服對新技術的恐懼心理。
三是促進多方合作與資源整合。AI在養老產業中的應用涉及科技企業、醫療保健機構、養老服務機構等多個領域。需促進各方合作,整合資源,形成完整的養老服務生態系統。科技企業提供先進的AI技術和產品;醫療保健機構提供專業的醫療知識和健康管理服務;養老服務機構則將這些技術和服務應用到實際養老服務中,共同推動AI在養老產業中的發展。
四是推動普惠化與成本控制,通過規模化生產降低設備成本(如將理療機器人成本從幾十萬元降至家庭可接受範圍)。探索醫保覆蓋智能養老服務,減輕老年人經濟負擔。
本版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