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若關稅大幅降低,中國股市估值向上重估將達35%?

2025年4月23日,香港股市的科技板塊在午後交易中持續走強。小鵬汽車-W股價飆升超過10%,小米集團-W漲幅突破7%,藥明生物、阿里巴巴-W、比亞迪股份等科技與新能源企業緊隨其後。市場的焦點聚集在一隻名爲“港股科技50ETF(159750)”的基金上,其價格跳空高開,一舉突破20日均線,單日漲幅達到3.54%。這隻ETF年內份額增幅超過300%,成爲資金追捧的熱門標的。

這一波行情的背後,是一則來自國際投行高盛的重磅分析。高盛在最新報告中預測,若中美兩國能夠達成大幅降低關稅的貿易協議,中國股市的估值可能迎來高達35%的向上重估空間。這一數字瞬間點燃了市場的想象力,也讓投資者重新審視中國資產的潛在價值。

關稅陰影下的市場博弈

高盛的報告並非憑空而來。過去幾年,中美貿易摩擦始終是懸在全球經濟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2024年,美國對中國商品的實際關稅率已從早期的約10%逐步攀升至25%,導致中國出口企業成本激增,資本支出計劃屢屢擱置。高盛經濟學家曾警告,若關稅進一步升至30%,中國GDP增速可能被拖累1.7%,企業利潤也將受到直接衝擊。

然而,轉機在2025年初顯現。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在一次公開講話中釋放信號,稱“部分關稅不會長期維持在驚人的高位”。儘管這一表態含糊其辭,卻足以讓市場嗅到政策鬆動的可能。與此同時,中國內部政策框架也在悄然調整。政府將“以安全爲核心的高質量發展”作爲主線,推動產業升級與科技自主,而非依賴傳統需求刺激手段。中泰證券指出,2025年的內需增長將更多依賴“供給創造需求”,即通過科技創新驅動製造業升級,進而激活新需求。

科技突破:扭轉敘事的“深水炸彈”

如果說關稅議題是市場情緒的“導火索”,那麼中國科技領域的突破則是點燃行情的“深水炸彈”。以人工智能公司DeepSeek爲例,其憑藉獨特的算法創新,僅用OpenAI 5%的研發成本便實現了大模型商業化落地。這一成就不僅打破了外界對“中國技術路徑依賴美國”的刻板印象,更讓全球投資者意識到中國科技企業的成本控制與技術迭代能力。高盛在另一份報告中直言,DeepSeek的橫空出世“重塑了中國科技股的敘事邏輯”,其影響甚至可能在未來十年爲GDP年均增長貢獻0.2-0.3個百分點。

科技股的爆發並非孤立事件。華爲在芯片領域的自主創新、比亞迪在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全面佈局,以及每年700萬理工科畢業生形成的“工程師紅利”,共同構成了中國產業升級的底層動力。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同比增長超50%,相關上市公司股價漲幅遠超大盤。高盛觀察到,國際對衝基金和南向資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涌入港股科技板塊,僅2024年四季度北向資金淨流入就超過2000億元。

估值窪地:全球資本的“狩獵場”

與科技突破並行的,是中國股市長期被低估的現實。截至2025年2月,滬深300指數的年化收益率僅爲2.2%,遠低於同期標普500指數的10.8%。但從估值角度看,A股市盈率約爲13倍,港股恆生指數市盈率僅10.3倍,而美股標普500指數則高達28.3倍。這種差距讓高盛、德銀等國際機構將中國視爲“全球最後的價值窪地”。高盛測算,MSCI中國指數存在14%-28%的上漲空間,而若關稅大幅降低,這一潛力可能進一步釋放至35%。

市場的樂觀情緒並非盲目。政策層面,中國自2024年9月起實施寬鬆貨幣政策,通過降準、降息向市場注入流動性,財政赤字率也突破3%,接近2008年金融危機時期的刺激力度。製造業PMI指數連續回升,工業增加值增速加快,信貸數據更是超出預期——2025年1月新增人民幣貸款達5.13萬億元,企業中長期貸款同比多增1500億元。這些信號讓高盛判斷,中國經濟已進入“復甦初期”,企業盈利改善將逐步傳導至股價。

風險與機遇:一場“刀刃上的舞蹈”

然而,市場的狂歡背後暗流涌動。高盛在報告中反覆強調,關稅下調的預測建立在中美達成協議的前提上,而兩國關係的複雜性遠超經濟層面。特朗普政府雖釋放緩和信號,但其對華強硬立場並未根本改變。此外,中國房地產市場仍是一大隱患——2025年全國住房銷售價值預計下降9%,而房地產行業直接或間接影響約15%的上市公司利潤。

投資者的分歧也體現在資產配置上。面對A股與H股的選擇,高盛建議短期側重A股的消費與週期板塊,長期則押注港股科技股。這種策略的背後,是A-H股溢價壓縮的現實,以及港股科技板塊在AI浪潮中展現的彈性。而科技股與非科技股的輪動更考驗判斷力:若剔除前十大科技公司,MSCI中國指數年內漲幅將驟降至7%,凸顯行業集中度的風險。

價值重估的“臨界點”

4月23日的市場躁動,或許正是中國股市價值重估的“臨界點”。高盛的報告如同一塊投入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漣漪從港股科技板塊擴散至整個資本市場。但這場重估能否持續,仍取決於多重變量的博弈——關稅談判的實質性進展、房地產市場的企穩、AI技術的商業化落地,以及全球資本對中國資產的重新定價。

正如高盛分析師劉勁津所言:“自力更生是最佳防禦。”當外部壓力倒逼內部改革,當科技突破重塑增長邏輯,中國股市的估值修復已不僅是數字遊戲,更是一場關於信心與預期的深層變革。此刻的市場,正站在歷史的分水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