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模”即將到來,語文專家預判考試難度和命題趨勢
作爲高三年級四大考試之一的“一模”考試將至,鑑於它是高考前對學生實力的一次最有價值的考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那麼今年“一模”語文考試難度如何?有可能考察哪些內容┅┅針對這些考生最爲關注的問題,精華教育考試研究院語文教研員、北京高考語文研究與輔導專家王丹寧近日做出預判,同時爲考生們提出了“闖關”建議。
解讀語文命題新動向,預判“一模”語文考試難度
“相對於期中期末和‘二模’考試而言,‘一模’考試是高三這年四次比較重要的模擬考試中最值得參考的一次”,談及“一模”考試的價值時王丹寧指出,“一模”考試意味着整個高三複習已經度過了三分之二左右的時間。在這個階段課程內容基本講完了,很多考生對於自己的語文高考成績也有了預估,有人是正反饋,有人是負反饋。同時,很多學校也會根據“一模”對學生表現做個基本“檢閱”,老師會通過“一模”成績對班裡學生的語文水平有個大致瞭解,從而更好地調整教學計劃與複習方法。所以說“一模”考試是高考前對學生高考語文實力的一次預判,是最有價值的一次考察,考生們務必把此次考試看作非常關鍵的一環。
王丹寧還以海淀區爲例對“一模”考試難度進行了分析,“難度一直在穩步提高,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從考察形式上看,無論是單個題型的考法問法,還是所選擇材料涉及的知識都在不斷創新。從題目區分度上看,越來越有顆粒度,把學生區分得越來越清晰了。”
在王丹寧看來,判斷“一模”難度不僅要看往年“一模”情況,更要看上一次模考情況,如海淀區高三期中考得很簡單,期末考試的難度就上去了。按理說“一模”的難度應稍稍回落、但在期中考試難度之上,好讓期末考試沒考好的學生挽回些信心,所以難度上通常是難易交替後維持在一個比較中游的狀態。
也正是基於這樣的邏輯,王丹寧提出了自己對“一模”難度的判斷——“‘一模’的難度應該不會超過期末考試,但也不會差別太大。因爲後面還有‘二模’,通常‘二模’的難度要低於‘一模’,因爲這是最後一次考試,如果題出得太難,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學生考前的信心,所以‘二模’難度一般會適度往下降一些,因此‘一模’的難度就不能降的太多。”
談及今年語文“一模”考試的命題趨勢,王丹寧認爲,從去年下半年到今年開年情況看,國際國內都有很多重大事件發生,而語文學科對這些社會變化又最爲敏感,出題時有可能和這些社會熱點相結合,出一些帶有時效性、能夠考察與學生時代責任、社會責任相關的題目。
王丹寧還列舉了一些可能存在的出題形式,比如非連續性文本閱讀,可以選擇與人工智能相關的內容,此外還可以在作文中進行考察。其實去年新課標一卷中已經出現過相關作文題,而那時我國在人工智能領域還屬於追趕角色,今年“deepseek”的橫空出世則讓我們由守勢轉爲攻勢,在這樣的背景下能夠闡發的內容就更多了。
“從往年北京出題習慣看,不會在作文裡直接涉及社會熱點閱讀文本,但可能給你一個相關概念,讓你與它相聯繫,比如之前高考出現的‘歷久彌新’這個題目就與當年年度熱點事件相結合。如果今年大作文還延續這種風格的話,可以出類似‘彎道超車’、‘文化積澱’、‘文化自信’或與創新相關方向的題目”,在預判今年“一模”可能出的作文題目時王丹寧指出,從2014年開始新高考改革到現在,在北京早已確定語文各個模塊的題型及分值基礎上,出題人會嘗試小的創新,比如主觀簡答題中加入表格、文言文閱讀增加情境性考察等,以確保試卷既有新意又不失熟悉感,從而保持“穩中求變”。
語文“一模”考試常見誤區與正確“闖關”之道
談及語文“一模”考試中考生的常見問題,王丹寧指出,部分學生在“一模”考試中過於緊張或是由於輕視,導致發揮失常;部分學生仍在使用陳舊的答題技巧應對“一模”考試,導致效率低下;還有部分沒考好的學生,對於成績的認識存在偏差┅┅有鑑於此,王丹寧在指出問題的同時也給出了相關建議。
一是“一模”反映出的問題比分數更重要。在王丹寧看來,“一模”最重要的價值是發現問題。如果考生覺得這次考試的分數不理想,恰恰體現出這次考試的價值和意義。因爲發現了問題,才能在接下來的一百天中進行鍼對性地提升和改變,而且語文學科的短板在這段時間裡基本都可以補上。“所以重視‘一模’不要只盯着分數,分數背後的問題纔是重點”,王丹寧指出,“‘一模’時該講的都講完了,所有模塊都有可能往上提分。如果在‘一模’語文考試中取得115分以上的成績,將對學生產生正向激勵,有助於他們在高考中取得125分或是更高的成績。反之,如果成績不理想,可能會對學生的心理造成較大打擊,所以建議考生們‘一模’前要把能掌握的技巧、新方法、能補的漏洞都儘可能做到最好。”
二是合理安排答題時間。王丹寧認爲,有些考生明明“一模”前掌握了很多技巧,但“一模”成績仍不理想,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答題時間沒分配好,比如留給後面大作文、大閱讀的時間只有一個小時,根本不夠用,說明前面閱讀題的答題方法過於陳舊了。在日常教學中,王丹寧建議學生們要合理安排答題時間,一般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要在17分鐘內完成,文言文和古詩詞閱讀可適當延長至18分鐘左右,答完前三道大題後應確保剩餘時間超過一個半小時,整個試卷都答完之後還要留半個小時左右時間來檢查、補充和完善。
三是要有選擇地迴歸課本。在王丹寧看來,語文考試在所有學科中相對離課本最遠,因爲高中三年大多數語文課上講的東西高考都不考,但這並不意味着課本不重要,迴歸課本需要選擇性進行;比如對於背誦默寫不僅要背熟內容,還要理解其中的千古傳誦名句哪些最能表達作者的主旨情感、用了哪些代表性的技巧手法,並考慮其在不同情境下的應用。此外,還應關注文言文,分析課文中的詞類活用、句式類型、實詞和虛詞,要從文言、句式、詞類混合角度對它們進行句子成分分析,明白古人爲什麼這麼說,甚至可以嘗試在原來基礎上做些修改變化,不能修改變化的也要思考原因何在,這樣才能加深對古文的理解。除此之外,其他部分迴歸課本的意義則相對較小。
四是要避免因審題偏差而失分。王丹寧認爲,避免審題偏差導致失分其實是個非常複雜的問題,僅僅是大作文審題立意他一般就要給學生講十次課,這樣做不是爲了不丟分,而是爲了如何寫得更加深刻。對此王丹寧提供了一個按不同類型進行分析的簡便方法,比如閱讀題最關鍵的是要注意主觀題提問與作答信息間的因果關係,確保找到的信息與題幹存在邏輯聯繫。對於大作文,他認爲需要特別關注隱性要求,這是考生往往忽視而又最爲重要的。隱性要求通常在字數、論點、論據等顯性要求之外,隱藏在顯性要求上方、材料下方或與題目相鄰,滿足這些隱性要求對確保文章不跑題至關重要。
針對一些考生關心的想在考試前的短期內積累作文素材的問題,王丹寧表示,他從2018年開始每年從高考結束後的9月到第二年的5月初分別整理出版兩本《一本好素材》資料,發給自己的學生,內容涵蓋的最新素材包括名人事例、名人名言及《人民日報》的優秀議論文範文等,總計500多頁,且都標註了適用的作文題和核心觀點,便於學生“一材多用”。對於沒有報班的考生,王丹寧表示也可免費下載上一年的素材電子版作爲參考,畢竟這些素材比傳統老舊的素材更爲新穎且貼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