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老師心力交瘁地哀嘆道:今天週末,上了9節課,快要死了

今天,本應是輕鬆愉悅的週末時光,然而對我而言,卻猶如一場漫長而疲憊的噩夢。我竟然上了足足 9 節課,那種身心俱疲的感覺,讓我覺得自己彷彿快要猝死了!

清晨,一口氣上了三節課。那每一節課的 45 分鐘,都像是一場煎熬,老師的講解聲在耳邊迴盪,我的思緒卻早已疲憊不堪。下午,又是整整三節課。夜晚,本應是與家人團聚、放鬆休息的時刻,可我卻還要面對三節晚自習。

一個週末,從早到晚,我都被困在了學校這座無形的牢籠裡。孩子在家中無人照料,家庭的瑣事也無暇顧及。有些時候,我真的陷入了深深的懷疑,工作的意義究竟何在?

我從不爲金錢發愁,並非我擁有鉅額財富,而是因爲我根本就沒有時間去消費。身上穿着幾十塊的普通 T 恤,腳下踩着幾百塊錢的鞋子,下身是一條百多塊錢的褲子。這就是常的穿着,簡單而樸實。

我日

每個星期,從週一到周天,我幾乎都泡在學校裡,沒有逛街購物的閒暇,自然也就沒有花錢的機會。

在學校裡吃飯,4 塊錢就能享用一餐自助餐,菜品豐富,想吃什麼隨意選擇。所以,我一天的飲食費用也就 10 多塊,在食堂吃一個星期,花費還不到 100 塊錢。

我至今沒有買房,並非沒有購房的意願,而是因爲我住在學校裡,享受着免費的住宿。如此一來,我也無需承受房貸的壓力。雖然我的工資只有 4000 多元,但是我真的花不完,因爲我是真的沒有時間去花錢。

網友們針對此議論得熱火朝天:“我帶高中兩個班英語,一週足足 30 節課,不僅如此,我還是班主任,每天清晨 6 點就得掙扎着從溫暖的被窩中爬起,晚上 11 點之前從未能夠安心睡過。每日都被各種事務緊緊纏繞,彷彿陷入了一個無盡的漩渦,怎麼都掙脫不出來。深有同感。”

“教師苦教師累,這其中的滋味,只有身爲教師的自己方能深刻體會! 我看我們教師現在最爲緊迫的任務,不該是一門心思地考慮如何把書教好,而應該首先思考如何保命,究竟怎樣做才能使自己堅強地活下去!”

“9 節課算得了啥呀,我今年教高一,負責五個班的政治課,週末上課的時候,每個班 2 節,而且是單班上,從上午開始一直上到晚上的一二節,總共上了 10 節課。當我回到家時,全身就像散架了一般,毫無力氣,只是抱怨了兩句,領導竟然還說‘誰讓你講課了’,這滿腹的委屈,又能給誰說理去。”

這種令人咋舌的高強度工作和學習狀態,真的有益於個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嗎?在我們一心追求教育成果的道路上,是不是在不經意間忽略了生活原本應有的本質和意義?

從歷史的長河中回望,人們一直都在追求一種和諧的生活狀態,工作與生活相得益彰。然而,在當下的社會中,我們卻面臨着如此嚴峻的現實。我們始終強調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可如今這般境況,難道不是嚴重背離了這種源遠流長的傳統價值觀念嗎?

或許,我們着實應該停下匆忙的腳步,重新認真審視和深入思考,究竟如何才能在工作與生活之間探尋到那個最爲理想的平衡點。這不僅關乎個人的幸福與滿足,更與整個社會的和諧與進步緊密相連。

不同的文化對於工作與生活的平衡都有着各自獨特的理解和追求。在某些文化中,工作被視爲生活的核心,而在另一些文化中,生活的品質和個人的休閒時光則被置於更爲重要的位置。那麼,在我們所處的文化環境中,又應當如何去權衡和取捨呢?

隨着科技的進步和生產力的提高,按理說人們應當擁有更多的閒暇時間來享受生活、提升自我。然而,現實卻是許多人在高強度的工作壓力下,失去了生活的樂趣和自我成長的機會。這是否意味着我們的社會發展在某些方面出現了偏差?我們是否應該重新調整發展的方向,更加註重人的全面發展和生活質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