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社會的隱憂 判別自然老化與失智

桃園榮民醫院前精神科主任 韋海浪醫師 林周義/攝影

內政部今年4月宣佈臺灣邁入高齡社會,每7個人當中就有1個是老人。隨着人口老化,失智症的比例也上升。桃園榮民醫院前精神科主任韋海浪表示,65歲以上的人,每增加五歲,罹患失智症的比率會依等比級數增加,意即年紀越大,罹患失智症的可能性就越高。步入老年,記憶力會減退,但事實上這不一定代表失智。

自然老化與失智都有健忘的症狀。韋海浪表示,我們可能一時忘記東西放哪、忘記別人的名字,但過了一陣子又會想起,「記憶力、器官會慢慢衰退,但這些都是自然的現象」。他也提及,曾有人因健忘,懷疑自己失智而前來就診,但通常會懷疑自己的人都只是自然老化。

「真正失智的狀況是,自己沒有察覺到,但旁人都能發現他/她的異樣」,韋海浪表示,在失智症初期,患者會忘記最近發生的事情、會產生誤認的狀況、也會展現出較大的情緒起伏;中期則在辨認人物、環境及時間上更爲困難,誤認的情況也會變本加厲。另外,也會出現較強烈的情緒起伏,進而大哭大鬧;到了晚期,患者會忘記熟悉的人、事、物,甚至忘記自己是誰。他們無法區別虛幻與真實,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也會下降。

韋海浪透露,自己的媽媽也是失智症患者。媽媽在罹患失智症後,一切生活起居都由兒女和看護料理。韋媽媽有很多孫子,每當孫子們來找姥姥(韋媽媽)時,總會排排站,一一報上自己的名字,向她報到。

照顧失智症長輩並不容易,照顧者可能會出現身心俱疲的狀況。韋海浪表示,有時照護者的脾氣不佳,反映出的是能量耗盡了。對此,他鼓勵民衆,多爭取社會資源的協助。另外,可藉由司法精神鑑定,保護患者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