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家庭通膨壓力仍高 食、住支出成關鍵因素

高齡家庭面臨的通膨壓力持續高於整體平均。主計總處統計顯示,2024年高齡家庭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達2.37%,明顯高於全體家庭的2.18%,推估今年全年漲幅仍將維持偏高。隨着臺灣65歲以上人口攀升,長者消費結構與一般家庭差異顯著,居住與食物支出佔比偏高,使其對物價波動特別敏感。

高齡家庭支出中,居住類佔比逾三成、食物類超過兩成五,遠高於全體家庭平均。主計總處指出,由於高齡家庭消費結構相對單純,房租是最大的固定開銷,隨租金指數持續上升,也連帶推升居住成本;而食物類支出則容易受季節與氣候影響,蔬菜、肉類價格波動頻繁,一旦漲幅超過整體CPI,就會明顯拉高生活成本。

統計顯示,近五年高齡家庭CPI年增率分別爲0.15%、2.09%、3.12%、2.8%、2.37%,每年都高於全體家庭0.1至0.3個百分點,顯示物價壓力具有結構性與長期化。對固定收入、仰賴退休金與儲蓄的長者而言,即使整體通膨趨緩,日常生活仍難感受物價降溫。

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主任劉玫伶指出,長者家庭開銷除食品與房租外,還包括紙尿褲、醫療輔具、照護用品等,雖然單價漲幅有限,但累積起來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尤其看護與醫療相關費用上升速度明顯,若物價維持高檔,對高齡家庭而言將形成沉重負擔。

除高齡家庭外,不同所得階層的物價感受差距逐漸擴大。以9月爲例,低所得家庭CPI年增率爲1.51%,高所得家庭僅1.12%,差距達0.39個百分點,爲近五個月新高。主計總處指出,低所得家庭支出中,同樣是食物與居住支出權重最高,對蔬菜、肉類、蛋品等價格變化特別敏感,因此即使整體通膨趨緩,生活壓力仍明顯偏高。

相較之下,高所得家庭支出結構中,交通、教養娛樂與旅遊佔比較高,受短期物價波動影響較小,近月政府推動的新購汽機車貨物稅減徵政策,也使高所得家庭的CPI漲幅相對收斂,進一步凸顯不同族羣在物價變動下的感受差距。

臺灣迎來前所未有的超高齡社會,當前的監護制度與現實需求是否有落差?聯合報系資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