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孔廉批「賴17條」阻礙兩岸交流 籲民間互動化解歧見

2025海峽兩岸社團交流節今天在北京開幕,高孔廉籲:恢復民間互動,化解歧見增進了解。(藍孝威攝)

前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高孔廉16日在北京出席「兩岸社團交流節」致詞時表示,現今民進黨政府執政以意識形態爲先,導致兩岸關係緊張、交流受阻,甚至出現「寒蟬效應」。他呼籲,唯有恢復民間互動,才能化解歧見、增進了解。

本屆兩岸社團交流節以「百團牽手、百花齊放」爲主題,象徵兩岸民間攜手合作、共創繁榮。高孔廉在致詞中指出,「牽手」兩字寓意深遠,「朋友之間牽手代表感情深厚,而兩岸更應該不僅牽手,還要心連心。」閩南語裡的「牽手」則是指另一半,這一層意義就更親切了。他並引用國民黨前主席吳伯雄的話說:「兩岸的經貿交流是手牽手,文化基層交流是心連心」,呼籲兩岸不只要加強合作,更應加深情感連結。

回憶起兩岸關係的發展,高孔廉認爲自1988年以來歷經曲折起伏,但整體可見兩次高潮:「第一次是1992至1995年,海基會與海協會在新加坡舉行『辜汪會談』;第二次則是2008年至2016年,馬英九執政的時期,那時候兩岸關係達到黃金時期。」

高孔廉強調,在那8年間,兩岸簽署了包括金融往來、觀光開放與《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等重要協議,推動兩岸「大交流、大合作、大繁榮」。高孔廉說,他曾親自參與七次會談、簽署18項協議,「那段時間兩岸人民往來頻繁、經貿蓬勃,確實是非常不容易的一段歲月。」

相較之下,他直言,民進黨執政後,因意識形態導致兩岸關係陷入緊張。「民進黨很多措施都在阻止兩岸交流,甚至推出所謂的『賴17條』,造成寒蟬效應,讓民間往來裹足不前。」他批評現政府「不願讓兩岸人民多接觸、多瞭解」,反而強化敵意與隔閡。

高孔廉同時呼籲,兩岸民間的交流不應中斷,「因爲唯有交流,才能相互瞭解、化解歧見。」他肯定此次活動由北京市政府與市臺辦聯合主辦,動員龐大資源與人力,並規劃知識性、文化性、科學性與歷史性等五條參訪路線,讓臺灣來訪團體有機會深入瞭解大陸社會發展。

他建議,兩岸基層社團應建立長期、制度化的合作機制,「不只是一次性的互訪,而要形成穩定的對口往來。」他並指出,大陸各地,包括北京朝陽區,都提供青年就學、實習、就業與創業的機會,「如果年輕人願意來,大有可爲,也有助於兩岸長遠關係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