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押題,人工不夠智能來湊?
解放日報記者 李蕾
隨着今年高考日益臨近,考生們集體進入緊張的衝刺階段。在一些社交平臺上,“名師押題”“密卷押題”“AI預測”一下“火”了起來。這些靠譜嗎?AI押題究竟是“備考神器”還是“智商稅”?
目前,市場上的試題種類繁多,價格也參差不齊。其中,藉助AI技術的押題資料吸引了不少學子的注意。據報道,有博主在社交平臺上大力推銷所謂的AI押題產品,一款名爲“歷年高考真題+DeepSeek預測2025高考題”的商品銷量已過百。博主表示,AI僅需短短數十秒就能生成完整的出題內容與思路框架,神奇程度令人震驚。有的博主還通過將AI生成題目與去年真題對比,得出“總體相似度高達87.5%”的結論。
除了AI押題,傳統的高價押題卷也在市場上大行其道。記者在淘寶上發現,一些賣家的廣告中標註“上本科衝重點”,或是寫着“2024年高考押中490分”的字樣,標價接近400元左右。
那麼,這些所謂“名師押題”“AI預測”究竟是“備考神器”還是“智商稅”?
深究“押中率”的得出過程,真相令人大跌眼鏡。記者找到一份“押題預測試卷”,其中對照“2024年高考真題”列舉了各科多道“押中”題目。可再細看題目,就會發現商家所謂的“押中”判定得過於寬泛。比如一道數學幾何題,真題爲五面體,押題卷爲三棱錐,題幹、設問均不相同,僅僅因爲考查了相同知識考點,就被判定爲“押中”。還有一道物理題,都是粒子在圓筒形磁場中做螺旋運動,情境相似,即被認爲“押中”。
其實,無論是“名師”還是AI,押題的背後,暗藏的都是商業套路。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專家組成員陳志文介紹,這些年高考在命題上講究平穩。比如全國卷數學第一道題往往是考集合,題型一定是選擇題,唯一未知的是參數變化。即便是在新高考地區也有適應性測試,知識點、題型與正式高考不會有太大區別。
同濟大學教育現代化研究中心研究員樊秀娣認爲,不能把升學希望寄託在這些所謂的“押題預測試卷”上。從最基本的邏輯講,AI產出的知識內容,都是由人整理和輸送進去的,答案寬泛且未經嚴格覈實。從現實情況看,高考題目和答案是難以“押得到”和“押得對”,因爲它們壓根就不會在AI的儲存內。事實上,真正高水平的教師平時出的題目,不可能用人工智能工具原封不動地照抄照搬,更何況高考這樣重要的考試。
來源: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