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後,學生擠爆整形科
今年高考前夕,爲保持備考動力,河南開封的高考生凌玥興致滿滿地列了一份“考後計劃清單”,打“瘦臉針”是清單裡的一項。
凌玥萌生打“瘦臉針”的想法並非一時興起。上高中以來,因咬肌肥大,她的臉形呈現出倒五邊形的形狀,被同學起外號“方方”。爲遮擋臉形缺陷,即便在炎熱的夏天,她也極少將頭髮紮起來。爲防止頭髮被風吹起,她還嘗試用膠水將頭髮粘在腮幫子上。
“因爲臉形,我感到深深的自卑,這種自卑感貫穿整個高中三年,甚至影響了學習成績。”凌玥告訴《中國新聞週刊》。6月22日,她在鄭州人民醫院花費1600元進行了“瘦臉針”注射。正值暑假,各大醫院、美容院迎來一輪整形美容小高峰。相較於傳統的燙染髮、做美甲等考後“爆改”,醫美正成爲高考生變美的新賽道。
“相當於一份‘成年禮物’”
凌玥的咬肌肥大問題或許與經常性咀嚼硬物有關。日常生活中,她喜歡吃牛肉乾。從初中起,她會通過“咬筆”釋放學習壓力。凌玥告訴《中國新聞週刊》,通過網絡平臺,她瞭解到縮小咬肌的若干方法中,打“瘦臉針”是較爲有效的辦法之一。自己從高一起就萌生了打“瘦臉針”的念頭。
“高考後來諮詢醫美項目的學生很多,甚至在高考快結束的時候,不少家長就已預先替孩子來排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整復外科主任醫師楊軍告訴《中國新聞週刊》,該院整復外科目前每天接診的高考生有100多名,高考結束和高考出分這兩個時間點前後,就診人數最多。高考生選擇的醫美項目中,雙眼皮手術、玻尿酸隆鼻、“瘦臉針”注射較爲常見。
高考生考後醫美熱潮在近五年不斷升溫。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整形美容外科主任醫師崔海燕對《中國新聞週刊》表示,高考結束後,許多考生從長時間的壓抑狀態中解放出來,希望以一個嶄新的形象投入大學生活,此時,醫美項目相當於一份“成年禮物”。
多位受訪專家稱,近幾年,高考生拿着明星照片提出要“完美復刻”的情況在減少。當前,學生對美的多元化認知不斷加深,相比於千篇一律的“模板化”五官,更希望基於自身特色提升顏值。
與此同時,家長對孩子高考後進行醫美的接受度也在不斷提升。楊軍表示,有的孩子高考考得好,一家人帶着孩子諮詢醫美項目,想作爲給孩子的獎勵;有的孩子考得不理想,家長就想在其他方面幫孩子使把勁,從外形上加分。
2025年高考剛結束,湖南株洲的高考生劉婉琪就在當地一傢俬立美容院花3000多元進行了雙眼皮手術。她告訴《中國新聞週刊》,手術是在母親陪伴下去的,得到了家人支持。
一些對孩子進行醫美較爲開明的家長,本身也是醫美項目的忠實受衆。家住廣州的陳冉冉2024年高考後兩個月,在廣州一傢俬立醫美機構花近2萬元進行了玻尿酸隆鼻。“高考前母親就已幫我把項目買好了。”陳冉冉說,其母親常在同一家機構做一些光電類項目。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整形修復科副主任醫師陳猶白告訴《中國新聞週刊》,五六年前,一位母親找他做了下頜角截骨手術,覺得效果不錯,今年又帶着剛高考完的女兒諮詢下頜角截骨手術。“孩子長得挺漂亮的,但母親總覺得她下頜角有些肥大,勸她做醫美。”陳猶白表示,幾年前一般都是孩子想做醫美項目,家長不同意。但近兩年,遇到很多孩子覺得無所謂,家長希望其進行醫美的情況。這種情況在藝術類考生中更爲常見。
但不少家長仍對孩子高考後嘗試醫美項目持保留意見。凌玥說,她注射“瘦臉針”屬於“先斬後奏”。高考前她曾與父母提起打“瘦臉針”的計劃,父母認爲存在風險,難以接受。
7月14日,記者以高考生家屬身份,實地走訪了北京幾家私立美容機構。幾家美容機構的諮詢師均告訴記者,年滿18歲的情況下,不需要監護人陪同就可以獨立簽字進行醫美項目。
針對這一點,多位專家接受《中國新聞週刊》採訪時表示,儘管年滿18歲的高考生法定上已具備獨立承擔責任的能力,但這一年齡段的學生心智仍不成熟,社會閱歷尚淺,一般情況下還是建議家長陪同進行醫美面診。
“只能在原有基礎上改變”
楊軍介紹,評估高考生是否適合某個醫美項目時,應首先判斷其是否存在明顯的容貌缺陷甚至先天性畸形,這些患者具有接受醫美手術治療的必要性。如果不存在這類情況,則需進一步基於學生的原本外貌基礎,判斷其訴求是否可行。設計醫美方案時,還要結合學生的性格、所學專業等綜合評估。
崔海燕告訴《中國新聞週刊》,關於高考生是否需要做醫美,可以使用“未來”美學面部審美評估體系進行評估。“首先,從印堂到下巴畫一條中線。連接兩側太陽穴畫一條水平線,再連接兩側蘋果肌畫另一條水平線。兩邊的法令紋分別是‘一撇一捺’,整體上看就是‘未’字。如果再加上淚溝或眼袋這兩個點,就是‘來’字。”構建好以“未來”二字爲基礎的面部框架後,醫生和高考生就可以分別對醫美訴求進行評估。通常情況下,以滿分100分計算,總得分在70分以下的高考生被認爲醫美訴求是合理的。
劉婉琪進行雙眼皮手術面診時,醫生首先詢問她想要自然一點的雙眼皮還是歐式雙眼皮。她回覆前者後,醫生就用牙籤輕輕地對着她的眼皮進行設計,觀察什麼樣的雙眼皮更合適,設計好後再詢問她是否滿意當前的效果。
“一些高考生看了網上的宣傳後,期望值變得很高。我通常會告訴他們,每個人只能在原有基礎上改變。如果一個人明明是東方人的骨架,一定要通過醫美去做成歐式的五官,這不符合東方人的生理解剖結構,還可能導致一些併發症。”楊軍表示。
“現在的市場存在一種誤導,好像雙眼皮一定要割成‘外雙’,像洋娃娃一樣纔是滿意的,‘內雙’就是開毀了。”楊軍說,由於東方人的內眼角存在內眥贅皮,很多東方人的雙眼皮都呈現出“半內雙半外雙”的形態。進行雙眼皮手術時,對於喜歡化妝的女生,眼皮可以開得略寬一些。但對於習慣素顏的人,眼皮開得太寬容易顯得假。因此,不顧實際情況,一味追求“歐式大外雙”的想法是不成熟的。
任何醫美手術都要權衡收益與風險。他以雙眼皮手術爲例進一步解釋,有些單眼皮男生的眼睛比較小,甚至出現了假性內斜視、假性上瞼下垂的情況。一旦做了雙眼皮手術,開了內眼角,這些問題能得到改善,這是很大的收益。但有些單眼皮男生眼睛很秀氣,單眼皮是其特色。“這種情況下,我就會跟他說雙眼皮可能不一定適合你。”
“醫生要對醫美手術的效果進行把控。”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副院長王永前認爲,醫生有義務告知高考生風險。“比如對於眼睛的寬度,我們有‘三庭五眼’這一面部美學比例。如果高考生的訴求是擴大眼睛寬度,導致最終超過了合適的比例,醫生就需要糾正其錯誤認知。”
網絡平臺時常會對一些概念起到“造勢”作用。王永前表示,網絡上曾興起過所謂“精靈耳”“無辜眼”的潮流,但這些潮流並不符合健康、自然、和諧的審美標準,且很快就會過去。崔海燕也提到,社交平臺上時常出現一些被熱炒的概念,如抗早衰等。這類概念具有一定迷惑性。
“我不太建議18歲的高考生接觸皮膚抗衰項目。”崔海燕表示,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屏障,由於對皮膚過度護理,當前出現皮膚敏感問題的患者越來越多。18歲的高考生皮膚狀態良好,而皮膚受到損害後修復重建很困難。
互聯網上鋪天蓋地的醫美廣告對18歲的高考生誘導性更大。“網絡上所謂醫美體驗分享帖大多不是來自患者的真實分享,背後有團隊在運作。”陳猶白提醒。記者在社交媒體平臺以“醫美項目真實評價”爲關鍵詞檢索,發現搜索結果大都是“引流帖”。劉婉琪告訴記者,自己進行雙眼皮手術付款時,醫生說如果願意拍攝照片做宣傳,就可以減免500元的費用。
陳冉冉在社交媒體平臺發佈過一條高考後體驗光子嫩膚的分享帖,而接受《中國新聞週刊》採訪時,她開門見山地表示那條帖子其實是廣州市某三甲公立醫院的廣告,自己的確在高考後進行了醫美項目,但只做過玻尿酸隆鼻。陳冉冉稱,爲了使帖子看起來更真實,自己去該醫院體驗過光子嫩膚項目的一部分,主要是進行一些擺拍。一條廣告帖的回報是300元。
一位不願具名的三甲公立醫院整形科主任醫師對《中國新聞週刊》分析稱,通常,大多數醫美項目都不能通過醫保報銷,醫美項目的費用對於醫美機構來說是純收入。這或許是部分醫美機構購買廣告帖進行宣傳的原因之一。
陳猶白認爲,一些醫美廣告以“無痕”作爲關鍵詞,是一種過度宣傳。“只要做了手術就是有痕跡的,會產生切口,絕大部分情況下都達不到真正的無痕效果。”高考生選擇安全、合規的醫美項目時,崔海燕建議把握“三個正規”原則,即醫美機構、醫生、醫美產品都應具有正規資質。
陳猶白接診過一些在不正規醫美機構進行過醫美手術,效果不好後又來修復的患者。“我在門診遇到的大多是做了填充類注射的患者,如‘童顏針’‘少女針’這類產品。”他解釋道,這類產品的原理是以刺激患者的慢性炎症來促進膠原蛋白再生,但每個患者的炎症反應不一樣,有些人可能會出現炎症結節、肉芽腫。一般來說,正規醫院會控制這類產品的注射量,但一些不正規的醫美機構可能爲了盈利,在患者只需要注射一支的情況下,往臉上注射了四五支。
爲了改善痘印問題,今年6月底,浙江寧波的高考生曹熙在當地一家連鎖的私立醫美機構進行了果酸換膚和針清(一種清除痘痘、粉刺的方法)項目。“我買了他們推銷的產品,動輒幾千元,但效果都不理想,最後是吃其他醫院開的藥解決了。”曹熙告訴《中國新聞週刊》。
“高中生容貌焦慮很普遍”
劉婉琪開始在意自己的單眼皮是在初中時期。
拍照時,她總會感到不自信,抗拒與他人合照,也時常有人讓她看鏡頭時把眼睛睜大一點。初二那年,一位親戚誇讚她和媽媽越長越像了,媽媽開玩笑說:“就是眼睛太小了,等她成年去割個雙眼皮就更像我了。”那時起,做雙眼皮手術的想法就已萌生。
剛做完雙眼皮手術,劉婉琪就迫不及待地將手術體驗分享給閨蜜。閨蜜調侃道:“大家都在‘爆改’,只有你改得最猛。”術後一週,她堅持在社交媒體平臺拍照記錄自己的眼部變化,對雙眼皮手術的效果感到滿意。
曹熙告訴《中國新聞週刊》,身邊的同學容貌焦慮很普遍,尤其在女生羣體中,社交媒體和同齡人間的比較加劇了她們對外貌的關注。“近三年來,有不少因容貌焦慮問題來就診的高中生,女生居多。”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精神醫學科主任醫師陸崢對《中國新聞週刊》表示。
令陸崢印象深刻的是今年年初,一位還有半年就要參加高考的高三學生因容貌焦慮問題拒學、厭學,不願與人社交,每天在家照鏡子。“她因爲單眼皮、嘴脣厚感到自卑,不願意走出家門,希望通過醫美手術調整,甚至不惜延後考試。”陸崢對這名學生進行了心理評估,發現其存在一定程度的精神衰弱、抑鬱和強迫症症狀。通過三個半月的診療,她的情緒和行爲都有了較大改善,最終重新回到了學校。
多位受訪專家認爲,當前許多醫美技術已成熟,通過安全、合規的醫美項目滿足患者的變美訴求,無可厚非。但部分患者的醫美訴求源於其內心的焦慮、抑鬱狀態,因此,整形科醫生的面診過程中,與心理科醫生建立聯動診療是有必要的。當前,這種診療模式在國內醫院中較少開設。陸崢提到,有一類患者會對身體某一部位反覆醫美,難以對醫美結果滿意。這時就要心理科介入,檢查患者是否存在心理層面的病症。
“不建議對同一個部位反覆進行醫美手術。”王永前表示,每次手術都是對原有結構的破壞,可能會對下一次手術造成一定困難,還有導致瘢痕增生的風險。一般來說,手術後組織恢復至可再次接受手術的狀態至少需要6個月。
凌玥告訴《中國新聞週刊》,回過頭看,其實沒必要在高中時期有過度的容貌焦慮。“同學們的心思都在學習上,有時候就是開玩笑提一句。但我作爲被起外號的一方,會覺得有一種被全世界關注的‘焦點效應’,放大了這件事情的嚴重程度。”
“醫美效果因人而異,術後潛在風險也需謹慎考慮。”曹熙認爲,高考生應先從健康生活入手,通過均衡飲食、規律作息、適度運動和科學護膚提升氣質和自信。這些方法不僅成本低、效果自然,還能培養長期的自我管理能力。待深入瞭解醫美行業後再選擇正規機構,理性規劃,才能真正爲形象加分。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凌玥、劉婉琪、陳冉冉、曹熙均爲化名)
發於2025.8.4總第1198期《中國新聞週刊》雜誌
雜誌標題:高考生從臉“爆改”
作者:胡可欣
編輯:杜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