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關稅高電價 政府無能廠商受困

臺灣產業受到高關稅、高電價的雙重衝擊,不斷爆出無薪假。有「工具機界勞斯萊斯」之稱的百德機械十九日宣佈因大環境不明確,八、九月已向臺中市勞工局通報啓動「做四休三」無薪假。隨後百德雖發公告,表示已恢復正常工作日程,但中市勞工局稱百德尚未撤回通報。工具機大廠程泰集團也證實正規畫申請做四休三,臺中大甲自行車廠育華工業更公告只營運到今年底。然而,這一切都只是冰山一角。

近年來,臺灣的產業與民生壓力不斷升高。從高電價到高關稅,民衆與企業的怨聲載道,卻換不來政府的有效改革。這種情況,凸顯的不是外在環境有多艱難,而是執政團隊的無能與短視。

臺灣號稱自由經濟體,但在某些進口商品上仍維持高關稅,形成變相的保護主義。表面上是保護本地產業,實際卻造成消費者負擔加重、物價居高不下。

在對美關稅談判上,賴清德政府「割地賠款」卻仍無力降低關稅,突破關稅壁壘,無法讓臺灣商品有競爭力的走向國際市場,最後反而是臺灣廠商受困、消費者吃虧。

電價政策更是荒謬。政府一方面長期壓低電價以換取選票,一方面又因能源政策錯誤,放着低價核電不用,而去買高價綠電,導致電力結構失衡,缺電危機頻頻上演。如今電價逐步上漲,不僅家庭開銷大幅增加,企業成本更是飆升,削弱臺灣在國際上的競爭力。高科技產業尚能勉力支撐,中小企業卻苦不堪言。

高關稅與高電價反映出的就是賴政府「對外無能,對內無心」,缺乏長遠規畫、只會用短期政策止血,遇到困境,不願面對問題核心,只會用補助、抑價、轉移責任的手段來應付。這樣的治理方式,讓人民對政府信任不斷流失。例如面對美國的關稅談判,除了首席關稅代表鄭麗君開了一場「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的記者會,經貿談判處副代表顏慧欣在國會上,面對立委質詢多項商品稅率時也是一問三不知。人民還能期待什麼呢?

而民進黨的非核家園更是一個美麗動人的謊言。在這個美麗的謊言底下,臺灣人民所付出的代價是生態不斷破壞的山林海洋、成本不斷飆升的電力價格、全島不斷下降的空氣品質、以及人數不斷增加的肺癌患者。因此週六的核三公投將是臺灣人民力量的展現,我們要選擇繼續被意識形態所綁架,還是迴歸科學理性思考,這將會決定臺灣未來的終極命運。

說到底,臺灣高關稅、高電價背後真正的問題在於執政者總是把政治當表演舞臺,把人民當觀衆,政策不以長遠利益爲考量,而是爲了選票而用話術把「民主進步」包裝的更精美、更有價值。結果是,民衆荷包縮水、產業競爭力下滑,而無能的官員們依舊吃香喝辣,得意洋洋。

臺灣要擺脫困境,必須有真正的改革勇氣。降低不合理的關稅、重整能源政策、提高行政效率,纔是讓臺灣經濟與民生走向正常發展的根本。若政府依舊無能、只顧權位,那麼所謂的「民主進步」只會淪爲空談,最終付出代價的,仍然是廣大的臺灣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