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近視、三高恐增青光眼風險 醫籲40歲以上定期篩檢
高度近視、三高恐增青光眼風險,醫籲40歲以上定期篩檢。(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青光眼患者持續攀升,根據健保署資料,臺灣目前約43~45萬人接受治療,醫師示警,這只是「冰山一角」,青光眼初期症狀不明顯,大部分患者並未察覺,就醫時視神經已受損嚴重,呼籲40歲以上民衆、有家族病史、高度近視、三高患者等高風險族羣,應每年定期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59歲的許小姐,長年投入新聞工作,每天盯着螢幕、處理大量資料,雙眼常感到疲憊、模糊,原本以爲只是老花眼、用眼過度,直到3年前視線越來越霧、眼睛疼痛,就醫才發現左上、右上視野已開始壞死,視神經受損達中度,被醫師告知「不積極治療,幾年內會失明」,確診青光眼。
醫師提醒,40歲以上民衆、有家族病史、高度近視、三高患者等青光眼高風險族羣,應每年定期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李念庭攝)
臺灣青光眼關懷協會理事長呂大文表示,青光眼又被稱爲「視力小偷」,惡化速度如雪球效應。許多病人等到視野缺損、影響生活才察覺,就醫時視野已損失3分之1以上,往往已進入中重度階段。研究指出,青光眼患者發生交通事故機率高出65%、跌倒風險增加38%、骨折風險高出31%。
長庚醫院北院區青光眼科主治醫師陳賢立說明,青光眼是視神經退化疾病,大部分原因是眼壓太高而傷害視神經。受到人口老化、健檢普及、3C產品依賴性提升、高度近視比例增加等因素影響,我國青光眼患者持續上升。
根據流行病學研究,50~80%青光眼病例仍未被診斷。陳賢立指出,青光眼最常見症狀就是「沒有症狀」,至少有一半以上病人不知道自己有青光眼,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關鍵在於「固定篩檢」。
青光眼高風險族羣包括高齡、有家族病史、高度近視(600度以上)、高眼壓、三高患者等,尤其直系血親有青光眼,罹患機率多7~9倍,陳賢立呼籲,高風險族羣應每年定期檢查,「青光眼雖不可逆,但可以透過治療穩定控制」。
臺大醫院眼科部青光眼科主治醫師蘇乾嘉說明,青光眼依據視野檢查(MD值)可分爲輕、中、重度,目前多以點眼藥水治療爲主,可能以雷射輔助,若進展到中度以上,透過眼藥水仍無法良好控制眼壓、服用藥物出現副作用,或眼壓控制良好視野卻持續惡化,就會建議手術治療。
許多患者對手術存有疑慮,蘇乾嘉指出,近年新興的微創手術,相較於傳統手術,安全性大幅提升,能有效降低眼壓,且傷口小、恢復快,可協助中度青光眼患者提早接受手術,延緩病程。她也提醒,眼壓並非唯一診斷標準,更要搭配視神經與視野檢查,根據變化掌握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