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野蠻競技場”,直播電商應痛下“手術刀”

中國商報(記者馬嘉)直播電商在高速發展的同時,虛假宣傳等各類問題也日益顯現。萬億元級的市場光環下,野蠻生長的病菌正在侵蝕行業根基,而監管的“手術刀”已經就位。狂飆突進的“副作用”突出直播電商正在演變爲“影子富豪”的狂歡。國家稅務總局數據顯示,自2021年至今,稅務部門查處網絡主播偷逃稅案件360餘起,累計追繳稅款及罰款超30億元。頭部主播薇婭、雪梨等千萬元級罰單的背後,折射出行業更深層的悖論:若少數主播就能被追繳如此鉅款,整個行業的真實經濟規模恐被嚴重低估。據網絡公開信息,年收入過百萬元的主播至少有數千人,其收入來源分散於佣金、打賞、線下交易等多渠道,大量“體外循環”交易通過陰陽合同、私域轉賬遊離於監管之外。 私域直播的“坑老問題”更爲嚴重,“香山真選”“御弗堂”等機構便通過微信羣構築起封閉的“圍獵場”,以免費雞蛋爲餌誘騙老年人入羣后,主播利用情感陪伴話術推銷高價僞劣商品:一雙成本不足30元的鞋墊被包裝成“專利磁療神器”,將普通大米貼上虛假五常溯源標籤後價格翻番……變味兒的營銷成了“詐騙”。直播電商的野蠻生長有其必然性,《全球電商零售預測報告》顯示,2024年全球電商零售額爲6.3萬億美元,同比增長8.8%。中國以15.5萬億元(約2.1萬億美元)的網上零售總額貢獻了全球約33%的份額,連續12年成爲全球最大網絡零售市場。這種融合娛樂與消費的新模式確實創造了商業奇蹟:農民通過直播間將滯銷的農產品賣向全國,中小企業繞過渠道壁壘直接觸達消費者,消費者則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互動體驗。然而,當資本如潮水般涌入,行業很快顯露出其“狂飆突進”的副作用。某些MCN機構爲追求GMV數字,縱容主播誇大宣傳;部分平臺算法一味推薦“低價爆款”,導致劣幣驅逐良幣。這些都在透支行業的信用基礎。 信任是直播電商的核心競爭力,但當辛巴的“糖水燕窩”、二驢的“山寨手機”等事件接連被曝光……無不都在警示:沒有誠信支撐的繁榮只不過是沙上築塔。流量邏輯應重置爲信任價值直播電商亂象的治理絕非一蹴而就,需要監管層、平臺、主播、商家、消費者等多方協同發力。直播平臺作爲內容的提供者和交易的促成者,應當承擔起更積極的監管責任:加強對入駐商家的資質審查,對直播內容進行事前審覈與事後監督;建立健全消費者投訴處理機制,提高售後服務效率;加大對違規行爲的處罰力度,讓“劣幣”無法生存。主播作爲流量的載體和信任的建立者,其職業道德和法律意識至關重要。行業協會應加強對主播的培訓和自律管理,倡導誠信經營,拒絕虛假宣傳。主播自身也應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以負責任的態度對待消費者。商家是產品質量和服務的最終提供者。商家應該從追求短期利益轉向堅持長期主義,以品質贏得口碑,以誠信贏得未來。同時,應遵守法律法規,履行售後承諾,這樣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相關部門應加快完善直播電商領域的法律法規體系,明確各方責任,加大對違法行爲的懲處力度。特別是對於虛假宣傳、產品質量等消費者普遍關注的問題,應有明確的界定和嚴厲的處罰措施。消費者應提高自身的辨別能力,理性消費,在遇到問題時積極維權,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倒逼行業走向規範發展。當技術紅利不再淪爲欺詐的工具,當流量邏輯重置爲信任價值,直播電商才能真正從“野蠻競技場”蝶變爲數字經濟的新引擎。這既需要監管者的智慧、平臺的自律,也離不開每一位消費者舉起的“證據之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