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標準農村公廁成擺設,這樣的形式主義如何破

據央視財經報道,在山西運城稷山縣的多個村莊,當地投入大量資金建起來的農村公廁居然常年關着門、掛着鎖,只在村裡舉行大型活動時開放使用。而村民日常使用的,還是“髒亂差”的老舊旱廁。有村幹部表示,平時關閉廁所,主要是爲了省卻日常清理的麻煩。

從報道畫面來看,這些鎖起來的農村公廁乾淨整潔、設施齊全,牆上貼着管理制度,安裝了取暖設備,外觀也頗具特色,讓人眼前一亮。遺憾的是,如此高標準的公廁卻是“樣子貨”,好看不能用。

如此“建而不用、建後失管”的做法,不僅導致大量的財政資金閒置、浪費,也讓老百姓期待的和美鄉村政策難以落地落實,嚴重損害了地方政府的權威和公信力。建公廁就是爲了用,不能用的公廁擺在那裡,只接受參觀點贊,這是不折不扣的形式主義。

當然,與城市公廁的專業化管理相比,當下的農村公廁確實面臨着若干運行難題。公廁爲何“門難開”?總結當地多名村幹部的說法,不外乎村民用後不衝;沒有專人清掃保潔;用水量大等原因。再具體一點,比如,當下雖然說農村通了自來水,但缺乏完備的污水處理體系,公廁建得再漂亮,運行起來卻十分脆弱,所謂下水,大多也是在附近挖了一個化糞坑,一旦堵塞就是個麻煩事。再就是沒有專門人員負責日常清掃維護,縣鄉村撥不出這一塊的專門費用。若只是有人用,沒人管護,用不了幾天公廁就停擺了。這也是很多村莊乾脆一把鎖解決問題的原因之一。

不解決好睏擾農村公廁管護的痛點和堵點,就不可能把好事辦好。事實上,早在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方案(2021-2025年)》中就明確要求:“合理規劃佈局農村公共廁所,加快建設鄉村景區旅遊廁所,落實公共廁所管護責任,強化日常衛生保潔”。2022年8月,針對一些地方存在佈局不合理、管護不到位、保障不足等問題,農業農村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加強農村公共廁所建設和管理的通知》,要求各地“堅持因地制宜、科學佈局、建管並重、長效運行,確保建得成、用得上、長受益,真正把好事辦好,讓羣衆滿意。”其中特別指出,“明確農村公共廁所管護標準,確保專人管、有經費、定時清、無異味”“鎮村要落實具體管護責任,明確管理措施,加強日常檢查、管護、維護”等等。

可見,從政策導向看,始終強調“建管並重”“專人管、有經費”“鎮村要落實具體管護責任”。這也意味着,地方上建農村公廁,不能隻立足於“建”,而要同步謀劃“管”;不能只滿足於能“看”,關鍵是要能“用”。

具體而言,首先要在規劃建設公廁的時候,統籌考慮運營問題,列出費用,明確責任,落實到人,確保使用;其次,也要同步教育引導村民合理使用公廁,不要總強調村民素質低,要把管理放到重要位置。前述《關於加強農村公共廁所建設和管理的通知》也正是要求“加大公共廁所文明科普宣傳,教育引導農民羣衆逐步養成良好如廁習慣。”

公廁非小事,關乎羣衆的身體健康、鄉村的環境衛生、老百姓的生活品質。建都建了,更要管好、用好,讓老百姓切實感受到政策的溫度。(龍之朱)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