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壩傳奇大石峽
巍巍天山西端,庫瑪拉克河流經的山谷間,一個247米的“巨人”即將甦醒。近日,“治水興水看新疆”主題採訪團記者走進新疆大石峽水利樞紐工程,這座世界最高混凝土面板砂礫石壩,即將於9月下閘蓄水。2026年,全面完工的這一大國重器將緩解下游800餘萬畝灌區春旱問題,並用清潔電能點亮南疆萬家燈火。
蓄水在即
諸多難題破解“倒計時”
“下閘蓄水是工程建設的里程碑節點,有望比原計劃工期提早1個月完成。”中國能建葛洲壩集團大石峽項目公司副總工程師王峰斌介紹,大石峽水利樞紐工程是國務院確定的172項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國內第一批12個PPP試點重大水利項目之一。2019年11月工程全面動工,經過5年多的奮戰,如今工程建設進入衝刺階段。
峽谷間,高247米、總斜長逾310米的壩體斜坡上,頂端三分之一的區域仍在緊張施工,一車車混凝土順着溜槽傾瀉而下,遠看如螞蟻般大小的工人們來回巡檢着澆築情況。這座相當於80層樓高的混凝土“巨人”,壩體填築量達1890萬立方米,可填滿7000多個標準泳池,其11.7億立方米的水庫總庫容,相當於6個天山天池的蓄水量。
新疆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正高級工程師周黎勇介紹,年均徑流量48.79億立方米的庫瑪拉克河,是阿克蘇河的源流之一,也是塔里木河的重要來水水源,徑流主要由冰川融水構成。此前,因沒有控制性水利樞紐工程,庫瑪拉克河下游800餘萬畝灌區和天然胡楊林面臨着季節性缺水的問題,汛期流域內又面臨洪澇災害,水庫調蓄可大大改善“春旱、夏澇、秋缺、冬枯”的局面。
大石峽水利樞紐工程建成後,每年將向塔里木河生態輸水34.2億立方米,改善流域生態環境。同時緩解灌區春灌秋灌缺水問題,提升農田、果林灌溉保證率,助力豐產增收,並使下游河道防洪標準從10年一遇提升至50年一遇,有效應對洪澇災害。
挑戰極限
積累更多成功經驗
5年多的建設期內,大石峽水利樞紐工程施工面對乾燥高溫、大風沙塵、晝夜溫差大的惡劣環境,不僅要想方設法解決地形地質、自然氣候、環境“三複雜”難題,還要挑戰高壩、高邊坡、高地震烈度、高泄洪流速、高挖填強度的“五高”極端條件,施工難度巨大。
“我們有挑戰極限的底氣。”王峰斌說,大石峽項目公司建設了大石峽水利樞紐工程建設智慧管理雲平臺,創新管理模式,應用智能化管控系統,通過先進的施工工藝和施工裝備、全過程的質量檢控、無死角的安全管控,採用壩料精細化開採加工、物聯網運輸定位和無人碾壓機羣協同作業,實現大壩沉降率僅爲0.29%,遠低於設計標準。
2024年12月,高247米的大石峽水利樞紐工程大壩完成填築封頂,較計劃提前8個月完成節點目標,刷新了世界紀錄,創造出高壩建設新速度。
“大石峽水利樞紐工程的多項技術突破,爲今後類似工程建設積累了技術應用經驗。”王峰斌表示,工程建設期間,公司與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利部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清華大學、河海大學等科研單位和高校進行了30餘項重大科研項目研究,攻克了一道道施工難關,其中部分成功經驗已在國內類似施工條件的工程上開展應用。
數字賦能
智慧水電站未來可期
大石峽水利樞紐工程預計2026年10月全面完工,除壩體主體施工外,水輪發電機組安裝也緊鑼密鼓開展着。走進水電站廠房施工現場可以看到,直徑約8米的1號發電機組轉子已完成吊裝,工人們正在基坑內進行軸線檢查。
“水電站共3臺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75萬千瓦,預計2026年7月至8月陸續啓動發電。”中國能建葛洲壩機電安裝公司大石峽Ⅲ標項目部總工程師張存榮介紹,發電機組安裝運行是工程建設的“最後一步”。當前,水電站廠房已封頂,確保發電機組安裝調試有適宜環境,完善的可視化監控系統保障施工現場安全,項目部將搶抓工期早日實現投產發電。
走進大石峽項目公司信息中心,工程建設智慧管理雲平臺通過雲計算、人工智能、虛擬仿真、區塊鏈等先進技術,實現從工程建設管理到水資源科學調度的全生命週期管理。不久的將來,這個“智慧大腦”不僅能根據氣象、水文等實時數據,預演防洪方案、動態調控水庫庫容,還能利用大數據、物聯網構建起大壩運行健康監測網絡,並打造數字化全流程管控的智慧水電站。
展望2026年,當水電站發電機組轟鳴轉動,年均18.93億千瓦時的清潔電能,將滿足南疆60餘萬戶家庭的年用電需求;當水庫泄洪閘精準起落,塔里木河河畔新生的胡楊林,將與阿克蘇冰糖心蘋果、薄皮核桃一同見證,高壩傳奇如何書寫生態與發展的雙贏答卷。(康顥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