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前5月網路求職騙案增92% 涉6115萬美元 最小受害人12歲

香港示意圖。(圖/shutterstock)

香港警方在今年首5個月錄取的科技罪案宗數持續上升,損失總金額爲25億元(港幣,下同,約3.1億美元)。其中網上求職騙案錄得2148宗,較去年同期的1118宗升幅達92.1%,升幅爲各類騙案之冠,騙款總額超過4.8億元(約6115萬美元),較去年同期2.6億元上升89%,其中受害人年齡羣組最多是31歲至40歲,佔25%。

文匯報等港媒報導,今年首5個月,警方亦接獲2574起電信詐騙案,較去年同期上升近2成,全部損失金額爲4.3億元,較去年同期下跌近6成半。當中49名受害人爲內地生,人數較去年同期下跌近4成,全部損失金額爲4400萬元,較去年同期減少近4成。當中一人被騙金額超過1000萬元(約127.3萬美元)。

當中,損失金額最大宗涉約267萬港元,受害人爲50歲退休家庭主婦。年紀最小受害人僅12歲,被騙1200港元。案情指,當事人玩網上游戲時遇陌生人私信,對方報稱以2000港元報酬,邀請協助訓練遊戲帳戶,最終騙取事主增值的款項。

近期最常見的網上求職騙案犯案手法,是詐騙集團利用WhatsApp及Telegram等即時通訊軟件,盜用Agoda、Klook、 Skyscanner等旅遊平臺商標,隨機將市民拉入僞冒知名企業的羣組,以「刷單員」等虛假職位招徠,誘使市民登入虛假網站完成「限時任務」賺佣金,羣內假導師、假會員軟硬兼施,誘迫受害人不斷入錢充值。其中一名家庭主婦墜入「刷單賺傭」陷阱,「打工」十多天被騙光230萬元。

據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指出,騙徒用即時通訊軟件拉受害人入羣后,便推薦充當「刷單員」、「點贊員」和「商品轉售員」,聲稱日賺1000元至2000元。受害人上鉤後,騙徒會誘其下載購物App假網站開設帳戶充值執行「即時任務」,其間有「高級分析師」教如何操作賺積分,先再誘其升級會員投入更多資金,再以不同理由拖延發回佣金和本錢,最終捲款消失。

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網絡安全組總督察樑以德表示,騙徒普遍施展的套路,是當受害人被加入羣組,會先讓受害人先做輕鬆賺傭的簡單任務,之後羣組管理員會詢問:「是否想繼續玩?這樣你便可升級會員級別,賺取的佣金會相對較高。」

操作一段時間後,導師便藉故指責事主操作出錯,不能取回金錢並拖累其他會員,要求繳交保證金,其他「會員」製造羣衆壓力,指責受害人,另一方面羣組內的「會員朋友」私聊時會「扮好人」給予「意見」,聲稱「只要跟着步驟去做便可過關」,令事主加大資金,最終被騙走積蓄。

網上求職騙案受害人的年齡羣組,依次最多是31歲至40歲佔25%、21歲至30歲佔24.7%、41歲至50歲佔22.7%、51歲至60歲佔12.1%、10歲至20歲佔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