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中國消費者不再爲空洞奢華埋單
來源:環球時報
香港《點心日報》7月28日文章,原題:中國對空洞奢侈品的摒棄如何暴露東南亞的地位焦慮 當曼谷爲古馳建造奢華殿堂、新加坡人排隊搶購愛馬仕限量款時,中國正經歷一場消費理念的悄然革命。這絕非西方簡單標籤化的“消費降級”,而是一場複雜的社會成熟化進程——人們有意識地摒棄空洞的身份象徵,轉而追求體驗深度、可持續價值與真實生活。
當東南亞仍困於殖民時代思維、將歐洲奢侈品牌等同於文明進階時,中國正開創後物質主義範式,讓瘋狂搶購奢侈品的行爲不僅顯得經濟上非理性,更成爲文化層面的尷尬。
中國消費結構轉型並非消費減少,而是消費方式發生變化。“冰激凌界LV”哈根達斯在華幻滅,門店數量銳減,象徵着中國消費者更廣泛的覺醒。數字互聯帶來的價格透明擊碎了“價值源自進口品牌”的迷思。這並非節儉,而是精明的公民經濟學家的崛起,他們要求公平交易與內在價值。
反觀東南亞,人們對畸形溢價習以爲常:同一款手袋在雅加達新貴或馬尼拉精英眼中,必須比巴黎貴40%才能緩解他們的地位焦慮。
中國消費轉型最顯著的體現是二手經濟獲得普遍認可。二手交易平臺並非預算有限者的跳蚤市場,這代表着一種文化重新校準。購買二手奢侈品並非妥協,而是智慧、可持續性的反映。與此同時,一些東南亞消費者仍被“開箱”文化帶來的脆弱快感所主導。
中國消費者追求沉浸式體驗,手工藝作坊、美食之旅、健康療養,這些滋養內在的體驗遠比外在裝飾重要。中國在體驗經濟上的崛起凸顯東南亞的概念停滯。中國的蛻變源於深層的文化自信,而非經濟不安全感。對浮誇西方品牌的摒棄恰逢本土工藝與美學的復興。
在可持續性維度,中國與東南亞的對比更鮮明。中國的二手熱潮不僅是經濟選擇,更是生態戰略。而東南亞缺乏整合的轉售平臺,將奢侈品視爲地位易逝的消耗品:購買、炫耀、丟棄、更換。新加坡的垃圾填埋場堆滿了輕度使用的名牌商品,曼谷運河因紡織廢料而變色。
北京方面的政策支持至關重要:鼓勵國內體驗式消費、扶持循環經濟平臺、堅定文化自信以推動“共同富裕”,這些都爲消費轉型創造了沃土。這是對文明價值觀的重新校準:可持續性、社羣歸屬、智力與體驗的豐富。
反觀東南亞的奢侈品癡迷,誤將西方財富的表象當成實質,在一場中國正在改寫規則的遊戲裡追逐。(劉長煌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