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債務激增推高全球金融風險
參考消息網8月15日報道 香港《南華早報》網站8月9日發表題爲《爲何世界必須關注關於金融危機風險的“狼來了”警告》的文章,作者是安東尼·羅利,文章內容編譯如下:
有一個老笑話是,經濟評論員預測到了過去5次經濟衰退中的9次。言下之意是,當其他人繼續過着現實生活時,他們卻在散佈災難預言。這是誇張說法,而我們有充分的理由去關注“狼來了”的警告。
金融界似乎沉浸在這樣一種想法中,即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實施的關稅沒有引發全球貿易戰。股市走高;債券市場緊張不安,但並不恐慌;通脹率和利率正以合理的速度上升。如果有什麼值得擔心的話,那都是地緣政治問題。
有些人試圖讓我們相信另一場全球金融危機正悄悄降臨,隨時準備攻擊那些像羊一樣喜歡聚在一起的投資者。我們爲什麼要關注這些人的呼喊呢?答案是,那頭衆所周知的狼現在僞裝了起來,在溫和、受監管的體面外表下,它躲避了人們的關注。
現在幾乎沒什麼人擔心股票的高估值,尤其是市值已與某些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相當的科技“七巨頭”的股票。銀行體系似乎基礎穩固。
實際上,全球貸款和債務水平纔是真正令人擔憂的問題。無數的影子銀行和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變成了狼一樣的掠食者。它們已經習慣於從大銀行借入低成本的資金,然後將其以有利可圖的利潤率貸給願意借錢的人。
隨着經濟在關稅措施和消費者需求下降的影響下放緩,這麼高的借貸水平意味着,可能出現債務違約。這至少讓一些金融監管機構擔憂不已。而考慮到全球金融體系具有高度相互關聯的特性,這暗示着可能發生系統性金融危機。
根據金融穩定理事會去年12月的一份報告,非銀行金融機構行業的總規模在2023年增長8.5%,是銀行業3.3%增速的兩倍多。這使非銀行金融機構在全球金融資產總額中所佔的份額提高到近50%,約爲250萬億美元。特別令人擔憂的是,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之間的系統性聯繫日益緊密。非銀行金融機構是參與信貸中介活動的實體。根據金融穩定理事會的報告,這些機構“可能構成類似銀行的金融穩定風險”。
除影子銀行外,非銀行金融機構類別中的其他金融中介機構還包括貨幣市場基金、對衝基金、其他投資基金、中央對手方和結構性融資工具。哪怕僅根據金融穩定理事會的狹義衡量標準(涵蓋準銀行),歸入此類實體的金融資產在2023年也增長近10%,達到70萬億美元,創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水平。
狹義衡量標準包括參與信貸中介活動的實體,這些活動可能會產生類似銀行的脆弱性,因爲它們涉及流動性和期限轉換,換句話說就是,短借長貸,並令金融槓桿最大化。
人們對老牌銀行的看法有所改善。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由於監管政策收緊,人們認爲這些銀行資本普遍充足、基礎更穩固。然而,銀行與不同類型的非銀行金融機構之間的密切貸款關係被視爲一個越來越大的風險來源。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有類似的擔憂。該組織在4月發佈的《全球金融穩定報告》中稱:“全球金融穩定風險顯著上升。”該組織對一些高槓杆金融機構及其與銀行體系的關係感到擔憂,同時也擔心市場可能發生動盪,以及高負債主權國家的債務可持續性面臨挑戰。
正如金融穩定理事會在其報告中所觀察到的那樣,銀行仍然深入參與各種房地產活動,要麼自己直接提供貸款,要麼通過向非銀行金融機構提供貸款間接參與。但這種聯繫並不透明,因此,房地產市場的動盪可能會迅速波及整個銀行體系。
此外,隨着貸款機構試圖利用一些司法管轄區比其他地方更寬鬆的官方監管制度,即所謂的監管套利,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之間的跨境貸款一直在迅速增長。金融穩定理事會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正在應對這一問題,但狼已經來了。(編譯/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