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文章:深海礦產成大國博弈新前沿

參考消息網6月11日報道 香港亞洲時報網站6月7日刊登題爲《對太平洋深海礦產資源的激烈爭奪》的文章,作者是保羅·阿吉亞爾。文章摘編如下:

海底在法律上被認爲是“人類的共同遺產”,但在實踐中,它已經成爲一個受到激烈爭奪的領域。

克拉裡恩-克利珀頓斷裂帶就是一個例子,它是位於夏威夷和墨西哥之間的一片廣闊國際海底,富含由鎳、鈷、銅和錳等關鍵礦物構成的多金屬結核。

這些資源不僅是大宗商品,它們更是國家能源獨立、技術領先和威懾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與按照國家邊界劃定的陸地區域不同,管理海牀仍靠拼湊在一起的國際公約和不具約束力的監管框架。

這種法律上的模糊性,再加上克拉裡恩-克利珀頓斷裂帶的龐大規模,重新令地理成爲力量決定因素。在這裡,這一地形踐行它自己的規則: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宣稱對其擁有合法主權,但每個技術上有能力的行爲體都可以施加控制。

海底的戰略功能不在於象徵性的佔有,而在於通過潛水器、疏浚平臺和由國家支持的海上基礎設施進行持續的行動監督。

沒有什麼比中美之間的競爭更能生動地說明海底地緣政治的新動態。這兩個大國在深海採礦方面採取了根本不同的制度立場、戰略文化和時間表。

中國對國家權力和長期工業規劃方面進行了嚴格的協調,已將自己融入國際海底管理局的多邊框架。它擁有比其他任何國家都多的海底勘探許可證,並在國際海底管理局規則制定機構內形成影響力。

中國的目標很明確:在規則敲定前對其進行塑造,確保中國的技術、法律和行動優勢永久融入全球海底治理結構。

相比之下,美國採取了一種在結構上明顯與中國不同的方針。由於未批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美國被排除在國際海底管理局之外,於是它轉而採取單邊主義戰略,發佈國內法律授權和行政指令,加快海底採礦進程。

因此,深海治理的舞臺不再是一箇中立的協調場所,而是一個程序合法性和戰略自主性發生衝突的受到爭奪的空間。

深海採礦的地理同時是物質、體制和基礎設施。它將國家戰略延伸到一個無限的水下區域。

太平洋島國在深海採礦的地緣政治結構中佔據着關鍵但不穩定的地位。這些國家本身並不是開採國,但它們作爲沿海國和國際海底管理局成員的法律地位使它們成爲其他國家資源獲取戰略中不可或缺的中間人。

在太平洋地區內部,追求經濟機會的國家和倡導環保的國家之間存在分歧,這進一步破壞了這些國家的談判立場。這使太平洋地區不僅成爲一個充滿機會的地區,而且成爲大國進行戰略試驗的場所。(編譯/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