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人民幣在亞洲影響力不斷增強
參考消息網5月14日報道 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5月13日報道,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中國讓人民幣成爲國際貨幣或者地區貨幣的努力只取得了有限的成功。然而,自特朗普開始第二個任期以來,情況發生了變化。特朗普政府威脅要對貿易伙伴徵收額外關稅,並提出了“海湖莊園協議”的想法,目的是迫使美國的主要貿易伙伴接受美元貶值。
報道分析,在這樣的背景下,創建亞洲貨幣基金組織的舊想法越來越受歡迎,這是減少美元敞口的更廣泛計劃的組成部分。
報道指出,本月在意大利米蘭舉行的東盟與中日韓(10+3)財長和央行行長年度會議上,亞洲建立一個減少對美元依賴的地區金融安全網絡的意願顯而易見。
報道說,作爲擁有3萬億美元外匯儲備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將在任何區域貨幣安排的制定中發揮核心作用。在米蘭舉行的10+3會議上,中國人民銀行表示,引入可以人民幣等非美元可自由使用貨幣出資的快速融資工具,標誌着“國際貨幣體系多元化在本地區的積極進展”。
報道認爲,在這一機制下,該地區任何需要緊急流動性支持的成員國都可以借入人民幣資金,而不是美元。人民幣被納入所謂的快速融資機制,其他成員國實際上已經承認它是“可自由使用貨幣”和候選儲備貨幣。作爲該地區的另外兩個主要國家,日本和韓國已經開始認識到在美國不完全可靠的情況下建立地區夥伴關係的重要性。
報道還說,在金融合作問題上,讓這三個鄰國達成一致並非易事。美國的關稅政策和貨幣計劃帶來的不確定性終於讓這三國走到了一起。
該地區加強協調的背景是,人民幣正在其他戰線上提升自身的國際形象。例如,與許多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雙邊人民幣支付系統正在穩步推進。
過去幾年,在美元堅挺的情況下,收到人民幣的人會想要將人民幣迅速兌換成美元。然而,如果美元開始走弱,持有人民幣資產的意願可能會顯著增強。正如本報駐非洲記者所報道的那樣,非洲商人越來越多地避開美元,轉而使用人民幣。
但報道也指出,儘管如此,要想讓人民幣在亞洲成爲美元的替代選擇,這還需要很多年的時間。
但趨勢很明顯:隨着美元實力下降,人民幣在該地區的影響力將會增強。(編譯/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