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華盛頓打壓激發北京主導AI的決心
來源:環球時報
香港《點心日報》5月21日文章,原題:芯片限制暴露美國科技民族主義霸凌中國崛起是徒勞的 英偉達首席執行官黃仁勳近日說“美國針對中國的人工智能(AI)出口管制是失敗的”,表達了行業分析人士長期以來的心聲:華盛頓的科技民族主義適得其反。嚴苛的半導體限制非但沒能遏制中國的技術崛起,反而激發北京主導AI的決心。這種誤判根植於華盛頓永遠佔據主導地位的錯覺,如今在威脅着美國自身經濟利益,同時鞏固了中國通往芯片主權的道路。
拜登政府2023年發佈對華銷售先進芯片禁令,其宣傳口號是維護國家安全,但實際上是將貿易武器化。此舉被視爲破壞全球半導體穩定的單邊霸凌。華盛頓暴露了它的擔憂:儘管面臨西方逆風,中國優先考慮半導體自力更生的規劃正取得成功。有關數據強調了這點:在美國限制下,英偉達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從曾經的95%暴跌至如今的50%。
華盛頓的短視戰略忽視了三個現實:首先,中國龐大的國內市場確保了美國公司留下的任何真空都將由本土創新者填補;其次,北京的大手筆研發投入催生了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等實體,用於支持本土芯片製造商;第三,AI的發展不僅取決於硬件,還取決於算法的獨創性——在這個領域,中國研究人員發表的頂級論文要遠多於美國。
芯片限制對美企的附帶損害很明顯。在華盛頓禁令下,英偉達2024年收入損失估計達120億美元。超威半導體爲中國量身定製的高算力芯片在出口許可證被(美方)拒絕後,現在也在倉庫裡塵封。一名英偉達的高級工程師說:“我們的市場份額正在流失給華爲和壁仞,因爲華盛頓的政策將創新視爲違禁品。”
(對於美國的打壓)中方沒有以牙還牙,而是加快了中國標準的相關項目,優先考慮本土半導體知識產權和人工智能基礎設施。與此同時,中國撥款升級傳統芯片代工廠,以確保對電動汽車和物聯網仍至關重要的傳統處理器保持全球競爭力。這些措施,加上對芯片製造至關重要的美國化學品進口的反傾銷調查,表明北京決心在不破壞全球市場穩定的情況下襬脫西方供應鏈。
儘管面臨美國壓力,但韓國對中國的半導體出口2025年一季度同比增長18%,而阿斯麥向中芯國際出口深紫外光刻機,則凸顯歐洲不願放棄利潤豐厚的合同。就連爲美國客戶代工芯片的臺積電也無視美方制裁,擴大南京晶圓廠的業務。這些等於默認與中國脫鉤無異於經濟自殺。
中國近期公佈《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外國制裁法〉的規定》,以法律形式構建起應對外部制裁的防禦體系。與此同時,中國已累計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一萬多家,以確保在面臨西方制裁時能保持韌性。歷史證明,遏制孕育創新。華盛頓的絞索越緊,中國掌握核心技術的速度就越快。
華盛頓挑起的芯片戰非但沒能孤立中國,反而讓中國的公私部門團結一致,發起一場現代版的自強運動。隨着中國AI專利每年快速增長,國產芯片佔比越來越大。中國的發展軌跡與其核計劃和太空計劃如出一轍——曾被外界忽視,如今卻引領全球標準。(辛斌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