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東南亞的列車,終點不是華盛頓
來源:環球時報
俄羅斯《新東方展望》5月15日文章,原題:基礎設施之戰,中國與西方在東南亞的較量 在東南亞,有關(地緣政治中的)權力問題的答案日益不再侷限於峰會大廳,而是沿着鐵路、港口碼頭和施工走廊。該地區需要快速、可靠、大規模的基礎設施,而中國和西方這兩個全球參與者,正按照各自的方式爭相提供。
中國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已成爲幾十年來最大的全球投資努力之一。從老撾到柬埔寨,中國投資正幫助修建道路、運河和能源樞紐——提供快速信貸、綜合物流和肉眼可見的成果。中老鐵路和印尼雅萬高鐵就是最明顯的例子。相比之下,西方仍在尋找自己的立足點。他們通過七國集團支持的基礎設施合作伙伴關係、綠色能源基金和數字聯通項目,來抗衡北京的影響力。但其提供的方案往往更像是政策姿態而非切實可行的替代方案。拖延、僵化的程序以及長期融資的缺乏仍是主要障礙。
當中國修建鐵路和港口的速度快於西方起草公報的速度時,東南亞就成了這場無聲的、以混凝土爲載體的地緣政治較量的舞臺。基礎設施已不再是經濟問題,而是實力展示。若軌道鋪設在贏得信任之前,別稱之爲開發,而是軌道上的影響力。中國早就明白這點,並且一直依此行事,精準、果敢。
中國領導人對越南、馬來西亞和柬埔寨的訪問是一次實力的展示。這不僅僅關乎貿易,這是北京試圖融入東南亞決策體系的努力——不僅通過經濟相互依存,還通過數字和防務一體化。這不僅僅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又一章節,這是有意改變地區平衡之舉——不是靠口號,而是靠鋼鐵和光纜。
在此背景下,美國顯得異常遲緩。沒錯,它仍以“民主價值觀”爲說辭,試圖將地緣政治包裝成軟實力。但在實際操作中,它能提供什麼呢?概念、文件、公報。而中國提供鐵路、電纜和港口。華盛頓好像幾乎不敢承認自己正在落後。北京在實地行動,在具體地方開展工作,有着明確受益者。中老鐵路的模式正在重演。在印尼,雅萬高鐵是中國速度和規模的另一象徵,幾乎在西方投入最少的情況下完成。
美國不僅在投資方面落後,在敘事方面也落後。其“自由開放的印太”願景只是個美麗的神話,沒有現實支撐。東南亞市場需要卡車,而不僅僅是特使。沒有付出,就沒有信任。這種敘事差距正在擴大。美國繼續強調抽象的價值觀,但在一個努力應對供應鏈瓶頸、不斷增長的能源需求和疫情後復甦的地區,價值觀沒有實際效用。北京明白這點。中方的投資看得見、可衡量,至關重要的是速度快。華盛頓的反制措施往往進展緩慢,有時還附帶一些居高臨下的條件。歸根結底,東南亞國家作出的選擇看起來並非意識形態的,而是實用主義的。誰能給馬來西亞帶來更多就業機會?誰確保柬埔寨的貿易暢通?誰能在不損害主權的情況下安全地與越南進行貿易?
也許“美國治下的和平”還沒有結束。但它越來越像一個復古的行李箱——優雅、熟悉,充滿懷舊感,卻笨重而不實用。21世紀的貿易路線並非圍繞原則建立,而是圍繞集裝箱港口和數字走廊建立的。明白這一點的人已參與其中。剩下的人只能眼睜睜地看着火車駛離車站,而且終點不是華盛頓。(作者麗貝卡·陳,辛斌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