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資源分配合理性、船員工作未來性 海運界提建言

▲左起全國船聯會秘書長林沛樵、船務代理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黃啓洋、全國船聯會理事長蔡豐明、北市海運承攬公會理事長陳木枝、中華海員總工會理事長章烈忠、貨櫃儲運事業協會理事長林炯炘在航海節前夕記者會上。(圖/記者張佩芬攝)

記者張佩芬/臺北報導

明(11)日是第71屆航海節,航海節籌備會今日舉辦的記者會,船務代理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黃啓洋指出,臺灣資源有限,港區與市區發展的矛盾、客運與貨運的分配、風電與航行安全的衝突與基隆四接爭議,都有待好好解決。海員總工會理事長章烈忠則指出,學生上船工作意願低,需要加強海運人才培育配套,實施海陸輪調製度。

黃啓洋談到的還包括海運快遞、藍色公路連接、港區交通與數位化等問題,他以點到爲止的方式,希望政府重視並解決相關問題,爲未來航運發展建立完善環境。

章烈忠則指出,目前船舶型態日益多元化與科技快速發展的趨勢下,加上海洋環境保護議題受到重視,海運產業正面臨全新的挑戰與轉型壓力。臺灣船員人力在此背景下仍能維持穩定數量,已屬不易,然而從商船到風電作業船等多種船舶類型的崛起,對專業船員的需求不斷攀升。

政府應積極提出更多具體且全面的配套措施,以因應海事產業變遷與技術演進,尤其在海運人才的培育方面,更需政府與產業攜手合作,共同投入資源與規劃,才能確保我國在國際海運競爭中穩健前行。

他呼籲,從教育體系強化、實習與實務接軌、到職涯發展支持,都應有長遠規劃與政策引導;他也建議船公司都能像長榮、陽明那樣,透過海陸輪調製度,讓船船員也能兼顧家庭。

日本找專業人員到學校任教,臺灣因教育制度限制,學校缺乏能傳授學生專業技術,並激勵學生上船意願的船長、輪機長等。全國船聯會理事長蔡豐明出身學術界,他指出每年培育出的約5百名學生,畢業後第一年約有300人上船,三年後剩100人,確實需要有親身經驗的船上高階來加強實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