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北流通報1例基孔肯雅熱!

北流市基孔肯雅熱情況通報

2025年8月22日0時至24時,我市在開展基孔肯雅熱疫情主動監測和排查工作時,在西埌鎮發現1例外省輸入病例,患者爲輕症,目前已得到有效診治。

爲控制基孔肯雅熱疫情傳播,我市已在相關區域開展蚊媒專項消殺工作,全市各鎮(街道)、各部門正在組織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在此,建議廣大居民羣衆積極做好個人防護,及時清理垃圾和積水、滅蚊蟲、防叮咬。若有發熱、皮疹及關節疼痛等症狀,請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並主動告知旅居史和蚊蟲叮咬史。

北流市衛生健康局

2025年8月23日

01

基孔肯雅熱是什麼?

基孔肯雅熱是一種急性傳染病,主要通過攜帶病毒的伊蚊叮咬傳播。“人→蚊→人”是主要的傳播模式,但該病不會通過日常接觸、咳嗽、噴嚏傳播。

首次發現:該病毒於1952年在坦桑尼亞被首次發現,因患者關節劇痛而得名。“基孔肯雅”(Chikungunya)一詞源於坦桑尼亞南部的土語,意思是“令人彎腰屈背”。

全球流行情況:截至2024年12月,全球已有119個國家和地區報告了基孔肯雅熱的本地傳播。高風險區域包括美洲(48國)、非洲(33國)、東南亞(10國)、西太平洋(20國)。

我國流行情況:我國於2008年首次發現輸入性病例,曾在廣東和雲南等地引發本地疫情,但尚未形成穩定的疫源地。2025年7月,廣東佛山報告了因輸入病例導致的本地疫情。

02

基孔肯雅熱的症狀有哪些?

基孔肯雅熱的潛伏期一般爲1-12天,多爲3-7天。患者會突然出現發熱、皮疹和關節疼痛:

1.發熱:通常持續1-7天,可伴有寒顫、頭痛、背痛、全身肌肉疼痛、噁心、嘔吐等。

2.皮疹:多出現在發病後第2-5天。半數以上病例在軀幹、四肢伸側、手掌和足底出現紅色斑丘疹或紫癜,數天後消退,可伴脫屑。

3.關節疼痛:主要累及手腕、腳踝和手指/腳趾等小關節,也可影響膝、肩等大關節。腕關節受壓時引發劇烈疼痛是本病的特徵性表現之一。 疼痛通常1-3周緩解,但部分病例可持續數月。

極少數患者可出現出血、腦炎、脊髓炎等嚴重併發症導致死亡。

03

基孔肯雅熱與登革熱有哪些區別?

基孔肯雅熱和登革熱症狀相似,常被混淆。兩者都是通過伊蚊傳播的病毒性疾病。主要區別在於:基孔肯雅熱“痛得更久”,登革熱“危險更大”。登革熱的危險在於其重症可能導致嚴重出血或休克甚至死亡;而基孔肯雅熱雖然較少危及生命,但其標誌性的關節劇痛往往持續更久。

04

如何診斷基孔肯雅熱?

若患者在發病前12天內,曾前往基孔肯雅熱流行區,或其居住(工作)場所周圍有本病發生,且伴有急性發熱伴多關節疼痛的患者,醫生應考慮基孔肯雅病毒感染的可能,確診需經實驗室檢測,主要通過在患者血液樣本中培養分離到病毒、檢測到特異性抗體和病毒核酸等方法診斷。

05

如何治療基孔肯雅熱?

目前,針對基孔肯雅熱,尚無特效抗病毒藥物,治療以對症治療爲主,具體措施包括:

緩解症狀: 發熱和疼痛可使用對乙酰氨基酚緩解。需特別注意: 由於基孔肯雅熱和登革熱症狀非常類似,若不能排除登革熱,必須禁用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體抗炎藥(如布洛芬),以減少出血風險。

液體補充: 積極預防脫水,可口服補液鹽,必要時也可靜脈補液。

隔離防護:患者發病後7天內需做好防蚊措施,如使用蚊帳、紗門紗窗,使用驅蚊劑,避免蚊子再次叮咬後傳播給他人。

注意:絕大多數患者經過治療,2-3周可以康復,伴有慢性關節痛等症狀的患者需接受康復訓練,重症病例需住院觀察(尤其嬰幼兒、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

06

如何預防基孔肯雅熱?

科學防控,從防蚊滅蚊做起!

(一)環境清理(防蚊)

1.清理積水:建議每週徹底清理家中及周邊各類積水。

2.翻盆倒罐:徹底清空、倒置或妥善遮蓋閒置的盆、罐、輪胎等容器。

3.清淤疏堵:清理房前屋後溝渠、天台排水槽淤塞,保持水流暢通。

4.勤換勤洗:家中水養植物每週至少徹底換水一次,並清洗容器內壁和植物根部。寵物飲水碗、接水盤等同樣需勤換勤洗。

5.嚴密加蓋:必須使用的儲水容器(如水缸、水池)務必嚴密加蓋或投放安全的滅蚊緩釋劑。

6.垃圾管理:妥善處理垃圾,特別是廢棄的瓶、罐、塑料袋、一次性飯盒等,避免其成爲小型積水容器。

(二)控制蚊蟲滋生(滅蚊)

1.戶外滅蚊:在蚊蟲活動頻繁的區域,定期噴灑殺蟲劑(如菊酯類等),殺滅成蚊和幼蟲。

2.室內滅蚊:使用合格的殺蟲氣霧劑、蚊香液、盤香等減少蚊蟲叮咬。

(三)個人防護

1.穿衣防護:在清晨和傍晚(伊蚊活躍高峰期)進行戶外活動時,穿淺色長衣長褲,減少皮膚暴露。

2.使用驅避劑:在暴露的皮膚及衣物上足量噴塗含有效成分(如避蚊胺、派卡瑞丁等)的驅蚊劑。

3.物理阻隔:在家裡安裝紗門紗窗,睡覺使用蚊帳。

4.避免高危環境:不在草叢、竹林、積水等蚊蟲棲息地附近長時間停留。

圖文來源:北流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