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參加紅軍就升團長,後任新四軍二師參謀長,因一件事沒有授軍銜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在贛南一帶的中央革命根據地,發生過一次轟動最大的事件,那便1931年冬暴發的寧都起義,有1.7萬國民黨的正規部隊,調轉槍口集體參加紅軍,後改編爲紅五軍團,這對處心積慮一門心思要“圍剿”紅軍的老蔣無疑是當頭一棒,更爲重要的是擴大了紅軍的影響力,爲日後紅軍取得更大的勝利樹立了堅強的信心。

你想想,當時紅軍只有紅一軍團和紅三軍團,紅軍隊伍只有3萬多人,根據地範圍也只是贛南、閩西的二十來個縣的地盤,要擴大紅軍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面對的是強敵的四面圍攻,還有經濟封鎖,此時的紅軍一下子增加一個主力軍團,根據地人民歡欣鼓舞慶祝勝利。

紅五軍團經過整編和軍事訓練,部隊整體素質得到了很大提高,成長爲一支紅軍隊伍中戰鬥力很強的雄師鐵軍,很快投入到反“圍剿”作戰中,表現非常英勇和突出,紅五軍團打得最爲著名的戰役有兩次,一次是贛州戰役,當時擔任主攻的紅三軍團面臨險境,紅五軍團出擊增援,他們奮勇衝鋒,讓敵人聞風喪膽,另外是紅軍長征途中,被譽爲“鐵流後衛”的紅五軍團在湘江戰役英勇頑強,自身受到重大損失的情況下,順利掩護中央縱隊渡過湘江,突破敵人四道封鎖線。

此後,這支英雄善戰的紅五軍團,在四渡赤水、搶佔婁山關、飛赴金沙江、跨越大渡河等一系列戰鬥中表現出色,可惜的是,紅五軍團後來在悲壯的西征過程中,在甘肅的高臺戰役中遭受磨難,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蹟,令後輩人無比崇敬,在紅五軍團這支部隊奮戰過的先輩,能活到建國後的人,大部分人受到重用,還擔任過重要職務,今天,介紹一位曾經在紅五軍團擔任團長的革命前輩,他的名字叫周駿鳴。

周駿鳴是河南確山石滾河鄉焦老莊人,他在7歲的時候就上學讀書,後來早年投靠了馮玉祥的26路軍,因爲有文化,很快在部隊裡得到提拔,當上了一名營長,中原大戰之後,周駿鳴所在的部隊開往江西寧都“圍剿”紅軍,隊跟隨趙博生、董振堂等領導的這支部隊參加紅軍隊伍,改編成紅五軍團後,他沒有當基層紅軍戰士,直接由營長提拔爲紅五軍團的一名主力團的團長。

然而,由於當時“左”傾教條主義在紅軍高層領導層居於統治地位,他們錯誤地認爲對寧都起義的人員“要兵不要官”,在贛州戰役之後,正在患病中的團長周駿鳴,被人通知遣散回原籍,併發給他60元作爲回老家路費盤纏。

在離開紅軍隊伍的時候,當時的紅軍司令員安慰他:你雖然離開正規的紅軍主力部隊,但只要有一顆紅心,無論在何地都是心向紅軍的,因此,你回到老家也可以鬧革命,可以爲革命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

周駿鳴牢牢記住了紅軍高層領導的人深情囑咐,回到確山石滾河老家之後,由於他參加的這支26路軍起義參加紅軍,對當時正是屬白區的老家根本容不下他,他一面尋找黨組織,一面自己在當地搞農民暴動,很快他的手下聚集了十幾位弟兄,通過對土匪的打擊,不久就搞起了一支武裝隊伍。不過,他領導的這支隊伍很快被強大的敵人鎮壓,由於周駿鳴曾經有過當紅軍團長的經歷,加上他的軍事素養過硬,農民領袖的名氣在當地傳頌。

此時,確山的組織知道他的革命行動後,領導便主動尋找到了他,很快就確定他擔任區裡和縣裡的書記。從此走上了領導地方鬥爭的職業革命家之路。

接下來的革命鬥爭生涯中,周駿鳴根據上級組織定位“廣泛地開展游擊戰爭,策應鄂豫皖蘇區的鬥爭”指示精神,他組織隊伍開展擴大根據地的戰鬥,先後在在信陽、確山、桐柏、泌陽4縣交界的鐵幕山一帶,開展起了轟轟烈烈的游擊戰,雖然敵人不斷“追剿”,但由於他領導有方,隊伍也不斷地發展和壯大,紅軍根據地區域不斷擴大了。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由於周駿鳴領導的這支游擊隊英勇善戰,經常神出鬼沒地打擊敵人,得到了上級領導部隊的高度評價,很快他的部隊便改編爲鄂豫邊紅軍遊擊大隊,周駿鳴任大隊長。這支武裝高舉抗戰的大旗,得到了當地人民的擁護和愛戴,隊伍迅速擴大,後改稱爲豫南抗日獨立團,周駿鳴擔任團長,後所部改編爲新四軍第四支隊第八團,他任團長,率部東進抗日。

我們知道,新四軍第四支隊是一支抗日勁旅,特別是在東進皖中的過程中,共進行了90多次戰鬥,斃傷敵2300餘人,繳獲槍支1400多支,軍馬20多匹,擊毀敵汽車156輛、汽船兩艘,沉重打擊了日僞軍的囂張氣焰,開創了皖中、皖東敵後抗戰的新局面。同時,四支隊還宣傳羣衆、組織羣衆,幫助地方發展黨的組織,組建地方抗日武裝,部隊發展很快,瑣碎擴大了新四軍的影響,還增強了廣大軍民抗戰的必勝信心,爲創建和鞏固淮南抗日根據地、爭取抗戰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皖南事變後,周駿鳴所部擴編爲新四軍第二師,他晉升爲師參謀長兼淮南軍區參謀長,和師長張雲逸、副師長羅炳輝一起,在皖東(淮南)和洪澤湖一帶的地形,又創造出了一套“誘敵、迷敵、擾敵、奇襲、反擊、殲滅”等爲內容的游擊戰術,諸如“火燒野牛”、“四兩撥千斤”、“梅花戰術”等等,在開闢鞏固發展淮南抗日民主根據地的鬥爭和堅持敵後抗日遊擊戰爭,建立了卓越的功勳。

解放戰爭期間,周駿鳴先後擔任淮南軍區司令員兼新四軍第二師師長,華中軍區參謀長、華東軍區副參謀長兼後勤部部長等重要職務,率部參加華東解放戰爭的作戰和負責淮海、渡江戰役的後勤保障工作。

新四軍第二師組建後功勳卓著,在淮南開創了擁有17個縣,330萬人口,3萬平方公里的根據地,是堅持淮南地區抗日反頑鬥爭的一支勁旅,在長期的革命戰鬥中,部隊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先後涌現了一批作風頑強、作戰勇敢、克敵制勝的英雄團隊,建國後更是將星閃耀,首任師長張雲逸是開國大將,還有上將,三位首任旅長都是開國中將,同時還有一大批戰鬥英雄授予少將。

但作爲新四軍的師級參謀長還繼任過新四軍二師師長的周駿鳴,紅軍時期已經是團長,還擔任大軍區的重要職務,迎來了新中國的成立。按理說,這麼重要的一位高級將領,新中國成立後理應參與授銜,不過,周駿鳴卻沒有任何軍銜,這是什麼原因呢?

原來,在全軍大授軍銜一年前的1954年,由於他在19年前1935年三月間的一個老底被翻了出來,當時,周駿鳴在漯河被捕,押到開封,關押期間,敵人派一叛徒來誘降周駿鳴,聲稱他們組織了一個假省委,準備欺騙羣衆,破壞黨組織,要周駿鳴參加,周駿鳴聽後大吃一驚。爲揭穿叛徒組織“假省委”(後稱“紅旗黨”)的陰謀,避免更多同志被誘捕,周駿鳴同蘭德修商議後,寫了“悔過書”出獄後,周駿鳴設法營救了很多同志,從而避免了鄂豫邊區可能遭受的重大損失。

周駿鳴的本意是儘快出獄,大丈夫,不僅要勇猛更要有智慧,能屈能伸,可敬不可侮。他必須藉以揭穿叛徒面目,避免敵人誘捕更多紅軍幹部的陰謀,因此才寫下“悔過書”,沒有想到正是這一書面的東西,有人拿之作爲錯誤批判他的“憑證”,他被調離了軍隊系統,因此錯過了授銜。

清者自清,濁者自濁。周駿鳴雖然沒有授予軍銜,但他在後來的回憶中說,上仰不愧於天,下俯不怍於人。他雖然沒有授予軍銜,但擔任過省畜牧廳副廳長、林業部副部長、省政協副主席等,成爲一名部級幹部2003年在鄭州因病去世,終年101歲。他得到了後人更多的尊重和深切緬懷。

本文參考資料:《新四軍名將周駿鳴的軍旅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