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版國安法5週年 學者:港人出現「遠離政治、切割生活」現象

▲中華港澳之友協會「港版國安法實施五週年對港人生活的衝擊與反思」座談會。(圖/記者蔡紹堅攝)

記者蔡紹堅/臺北報導

港版《國家安全法》實施滿5週年,臺灣香港研究學會理事長、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客座研究員陳健民表示,在「黃藍比例」更趨平均和各種監控手段下,港人無法在公共領域表達政治意見,出現「遠離政治」和「切割生活」的調適現象。

中華港澳之友協會8日舉辦「港版國安法實施五週年對港人生活的衝擊與反思」座談會,中華港澳之友協會常務理事、淡江大學外交國際關係學系助理教授洪耀南提到, 2020年國安法的出臺,是一場從街道、校園、法庭、講堂到劇場全面滲透的結構性重塑,應直視現實、折解神話、還原現場。

▼香港「十一」期間街頭景象。(圖/路透社)

洪耀南特別提出四個構面,第一,當國安法的施行不是讓人「更安全」,而是讓人更安靜、更小心、更順從。它所塑造的,將是一種彈性恐懼「你永遠不知道哪句話,哪個觀點逾越界線」。

洪耀南說,第二,隨着外資撤退、信心下滑、法律透明度被質疑,香港正逐次被納入國家資本主導的治理架構;其經濟角色,也從國際平臺轉爲國內附庸,從金中心變成政治實驗場。

洪耀南指出,第三,學術與創意空間正被「寒蟬效應」「自我審查的制度化」,創意自由早已名存實亡。

洪耀南還說,第四,當特設法庭、特選法官、秘密證據、拒絕保釋的出現國安司法體系已成爲一種法律外的法律。與其說它在「維護法治」,不如說它在「重寫法治」的定義。

臺灣香港研究學會理事長、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客座研究員陳健民認爲,港版國安法及維護國家安全條例生效後,港府進行大搜捕、清除體制內的反對派、打壓傳媒、整肅教育、強迫近百公民社會組織解散、擠壓公民空間、實施網上言論審查,引發「香港已死」的指控,造成「制度上的崩壞」以及「人心的渙散」。保障自由、民主和法治的制度已死的說法爭議較少,但往往忽視了港府同時實施的一些平衡與收編手段。

對於「一國兩制」是否全面崩潰?陳健民指出,在經濟方面,北京仍想保留香港作爲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但香港經濟愈來愈要配合國家發展策略;法律方面,除了涉及政治的案件,其他仍以普通法審訊;在公民社會,除了與民主與人權直接相關的組織外,倡議性和服務性組織仍然運作,只是難以採取社會行動。這種「一城兩制」令一些港人覺得生活大致如常,但由於經濟較不景氣,更多人淘寶和北上消費,被譏爲回覆「港豬」本色。

但香港是否真的人心已死?陳建民指出,2020年後40萬移居海外的港人多是支持民主的中產階級,他們的離開令香港在政治、經濟、文化結構上都出現重大變化。在「黃藍比例」更趨平均和各種監控手段下,港人無法在公共領域表達政治意見,出現「遠離政治」和「切割生活」的調適現象。

中華港澳之友協會策略長、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助理教授蕭督圜提到,《香港國安法》實施以來,對香港市民日常生活的活言論與表達自由明顯收縮,傳媒自我審查現象加劇,一般市民於社羣媒體上的發言涉及「敏感詞」可能遭調查或拘留,而學校、公共機構強化「愛國主義」教育,重塑身份認同,也讓社會對政治更謹慎。

蕭督圜指出,國安法採取廣泛定義如「煽動」「顛覆」等,導致法律普通市民的言行產生心理威嚇效果,社會出現寒蟬效應。另外,經商環境也受到衝擊,香港作爲金融中心地位雖未崩解,但國際形象弱化、功能逐漸轉型,港交所轉而吸引中國企業上市,特別是中概股迴歸潮;由於粵港澳大灣區戰略正強化香港與珠三角地區的實體融合,香港與中國大陸一體化也正加速。

臺灣香港協會理事長、陽明交通大學兼任助理教授桑普指出,香港國安法實施5年,主權移交28年,共造成八大影響和改變:一、公民社會被破壞,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消減,結社自由蕩然無存。二、政治組織被清除,選舉制度人大化。三、新聞自由被鎮壓,獨立媒體奮力挽。四、司法制度被改造,國安法官敲紅槌。五、恐懼日常化,洗腦教育續深化。六、經濟蕭條恆常化,港中融合續加速。七、人口換血白熱化,專業人才多出走。八、文化語言被改造,身分認同被箝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