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廣深四大引擎人氣齊升,帶動大灣區消費回暖|灣區觀察
8月1日,深圳沙頭角口岸重建項目拆除工程正式啓動,標誌着已投用40年的該口岸升級重建進入實質性階段。重建完成後,口岸旅客通關能力將大幅提升,有力支持沙頭角深港國際消費合作區建設。
沙頭角口岸重建的一大背景是:去年以來,深港各口岸客流持續增長,尤其是週末和節假日,“爆棚”已成爲常態。
7月26日,深圳邊檢總站單日查驗出入境人員達105.8萬人次(入境58萬人次,出境47.8萬人次),刷新今年4月4日103.9萬人次的歷史最高紀錄。其中,皇崗、深圳灣邊檢站分別查驗出入境人員30.8萬和19.7萬人次,各自創下全面復關以來新高和歷史新高。
城市公交系統同樣火熱。上半年,深圳地鐵全網日均客運量達792.58萬人次,同比增長7.3%。6月份,交通運輸部發布數據顯示,深圳城市軌交的客運強度達1.50萬人次/公里·日,連續19個月居全國首位。進入7月份,單日客運量超千萬逐漸成爲常態。
人氣意味着消費。日前出爐的官方統計數據顯示,上半年,深圳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948.68億元,同比增長3.5%,比一季度加快0.4個百分點。作爲萬億級消費城市,面臨貿易戰等多重不確定性正面衝擊,深圳取得這一成績殊爲不易。
香港方面,香港旅遊發展局7月26日公佈數據,上半年訪港旅客總計約2400萬人次,同比上升12%。其中,內地旅客約1780萬人次,同比增加一成;非內地旅客約584萬人次,同比上升17%。
另據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最新公佈,5月份零售業總銷貨價值的修訂估計同比上升2.4%,爲連續下跌14個月之後的首次增長;6月份零售業總銷貨價值的臨時估計爲301億港元,同比上升0.7%。特區政府發言人表示,這表明零售業漸趨穩定。
不僅是深圳、香港,粵港澳大灣區的另兩大核心引擎廣州、澳門,今年以來也是人氣旺盛。
7月1日至15日,廣州地鐵線網工作日日均客運量達1035萬人次,較6月同期增長9.8%。目前,廣州地鐵的工作日客運量常態化保持千萬水平。
而根據澳門特區政府統計暨普查局日前公佈的數據,2025年上半年澳門入境旅客約1921.85萬人次,按年上升14.9%,恢復至疫情前水平的112%。從客源來看,內地旅客達1376.78人次,按年增加19.3%;國際旅客約134.17萬人次,按年增加14.8%。
上半年,廣州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611.22億元,同比增長5.9%,位列一線城市之首,比一季度提升2.4個百分點。其中,住宿餐飲企業通過公共網絡實現餐費收入增長10.9%。對於第一大支柱產業汽車製造業正持續承壓的廣州來說,這堪稱最值得欣慰的經濟亮點。
上半年,入境澳門的“深度文化體驗”類遊客佔比提升至43%,同比增長8個百分點,帶動人均消費增至2878澳門元,同比增長19%。此外,過夜遊客平均停留時長延長至2.7晚,較2022年提升0.6晚。
一位華南智庫人士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前,投資和出口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約,消費成爲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源,也是未來需要持續激發的增長點。對粵港澳大灣區的消費來說,港、澳、廣、深四大中心城市是基本盤。這四個城市的消費動能充沛,不僅支撐大灣區經濟,也會以其輻射力對全國有利。
上半年,廣東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3.5%,增速比一季度加快1.0個百分點。其中,升級類商品銷售向好,體育娛樂用品類、金銀珠寶類商品零售額分別增長36.0%、11.4%;限額以上單位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文化辦公用品類商品零售額分別增長44.9%、38.5%。這背後映射着廣東經濟煥新的動能。
香港方面,根據特區政府統計處今天下午發佈的最新數字,二季度食肆總收益價值的臨時估計爲271億港元,按年上升0.8%。同期,食肆購貨總額的臨時估計爲88億港元,按年上升2.7%。特區政府發言人表示,展望未來,經濟持續增長,就業收入上升,及本地股市表現暢旺,將繼續支持本地消費氣氛。政府積極推動旅遊業和盛事項目亦會對業務有利。
關於進一步扶持香港零售和餐飲業的計劃,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日前對傳媒透露,除了努力舉辦更多盛事,提升旅遊體育文化設施水平,還會嘗試爭取提高內地來港旅客的購物免稅額度。
而在深圳,近年來,當地一方面藉助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等大力擴大內需,另一方面,着力提升境外人士消費體驗,推動跨境消費提質升級。包括在全國首批推行離境退稅“即買即退”政策、率先推出離境退稅“一單一包”便利化模式等。
上述智庫人士認爲,隨着港人北上漸成潮流,粵車南下即將實施,跨境消費將成爲大灣區消費的一大新特點和新增長點。相關部門和業界可以據此多做文章,包括進一步梳理、打通各種消費堵點,提供便利催生更多消費場景和消費模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