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嘉峪關工會:辦好“身邊小事” 托起“幸福大事”
通訊員 馬霞 記者 康勁
“以前送單路上換電、充電是個大問題,現在驛站裡安裝了換電櫃,只需掃描櫃上的二維碼,不到一分鐘就能換好電池,換電的間隙還能歇歇腳、喝口熱水,真是太方便了。”在甘肅省嘉峪關市,外賣騎手們說起驛站讚不絕口。
嘉峪關市總工會正是盯準“一分鐘換電”這樣的職工“身邊小事”,把職工的“小事”當作 自己的“家事”,把職工的“難事”當作自己的“心事”,用行動迴應職工的期盼,用擔當托起職工的嚮往,以一件件暖民心的小事實事、一項項有溫度的工作舉措,做好職工信賴的“孃家人”。
向“廣”宣傳,“小活動”傳遞“大聲音”。
去年以來,嘉峪關市總工會開展“班前十分鐘”“勞模講認識、工匠談體會”“勞模工匠進校園”“勞模工匠助企行”“我和我的班組”“長城腳下是我家”等100餘場宣講活動,讓“冒熱氣”的創新理論以最“接地氣”的方式走到職工羣衆身邊,真正讓黨的創新理論在基層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宣講中,有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紮根教師崗位,秉持對學生負責的理念,不斷在教育一線發光發熱、爲國育才的故事;有一線工作人員以工匠精神帶領企業發展的故事;有紮根戈壁推動綠色雄關生態建設,爲羣衆排憂解難的故事……在這裡,宣講不再是單向的輸出,而是思想碰撞的互動,更是行動上的動員與號召。
嘉峪關市總工會緊扣全市重點項目、重點行業、重點企業,大力開展勞動技能競賽,讓一個個平凡而又偉岸的身影登上領獎臺,在聚光燈下熠熠生輝,成爲全市各個行業領域萬千職工在對標競進中實現比學趕超最好的榜樣。職工羣衆身邊的先進典型,如一顆顆火種引燃了創新創業的激情,激勵帶動全市廣大勞動者用勞動成就夢想、用奮鬥書寫華章,成爲全市創新創業新的典範和引擎。
廣泛開展勞動技能競賽和職工創新成果活動,2024年累計參賽職工5000餘人,徵集創新成果102項,推薦全國職工“五小”創新成果67項,爲新質生產力蓄勢賦能,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奏響“咱們工人有力量”的時代強音。
向“下”紮根,“小文化”滋養“大成長”。
想基層所想,急職工所需,量身打造特色文化活動,將書法、瑜伽、剪紙、插花、繪畫、名家送春聯等20餘項貼心服務項目和《絲路花雨》等文藝精品下沉送到職工羣衆身邊,積極打造職工“家門口”文化圈。以迎新春社火展演、歌詠比賽、職工才藝大賽等形式,使更多元、更優質、更貼心的文化活動浸潤一線,唱響主旋律、歌頌勞動美,爲打造全省文化高地蓄勢賦能。
每到寒暑假,“孩子去哪兒”、如何妥善安排他們的假期生活,成了許多職工家庭的困擾。爲切實解決職工子女假期“看護難”問題,市總工會主動作爲,整合多方資源,依託“工會+社區”模式開展職工子女託管工作,以閱讀、繪畫、書法等寓教於樂的特色文化課程滋養職工子女成長,爲少年兒童提供了一個安全、有趣且富有教育意義的成長環境,爲職工打造更溫暖、更堅實的後盾,讓職工“小家”安心、“大家”凝心。
“在託管班裡,我不但認識了很多新同學,而且還學到了很多新知識,在這裡我非常開心!”託管班學生常曾恩這樣說道。
向“優”服務,“小實事”溫暖“大民心”。
緊盯職工急難愁盼問題,2024年以來累計爲困難職工、困難企業、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農民工等羣體發放各類幫扶慰問物資350餘萬元。做實做細職工互助保障、“工會就業”直播帶崗、家政技能培訓等各項職工羣衆“暖心工程”,惠及職工羣衆8萬餘人次,讓“孃家人”的溫暖觸手可及。
夏可納涼、冬可取暖、累能歇腳、渴有茶飲……如今,33個懸掛着工會會徽的驛站溫暖着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和戶外勞動者,傳遞着“孃家人”的光與熱。
聚焦戶外勞動者需求,不斷拓展工會服務範圍,積極探索驛站圍着職工“建”、服務追着職工“跑”的新模式,因地制宜推進戶外勞動者服務站點建設,33家工會驛站年均提供休息補給、生活服務、學習閱讀、交流互動、慰問體檢、法律援助等服務近20萬人次,不僅成爲戶外勞動者離不開的幸福驛站,也成爲城市惠民的“溫情地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