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AI賦能,城鄉課堂有“智”更有“質”

走進甘肅省慶陽第五中學,英語教師楊敏正在藉助AI工具優化課件,開展教學活動。“人工智能如同智慧助教,讓我的備課效率提升了近30%。上週,我將哪吒數字人應用於語法課,學生們眼睛都亮了。”楊敏說。

在甘肅,師生正在感受AI爲教育帶來的無限可能。從AI輔助作文批改,到智能體育設備提供全新的運動體驗;從AI支持精準教研,到打造智能助教系統……通過“人工智能+城鄉教育共同體”模式,利用AI技術賦能教育,推動城鄉教育實現優質共生。

“數字支教”:架起城鄉教育的彩虹橋

盛夏時節,東鄉縣考勒鄉峴子小學和東鄉縣坪莊鄉三社小學的教室裡,孩子們端坐在多媒體教學一體機前,跟着畫面裡的老師歡樂地唱英文歌。

“有了網絡直播課堂,學生們對音樂、美術等課程的興趣明顯提升。”東鄉縣考勒鄉峴子小學校長馬建忠說。

如今,這兩所鄉村小學不僅能開齊開全英語、音樂、美術課,而且上課的都是西北師範大學研究生,直播課成了孩子們最盼望的課。

爲解決農村教育資源匱乏問題,尤其是藝術和外語等學科教學困境,甘肅啓動了“數字支教”項目。項目由省教育廳牽頭,聯合8所師範院校共同實施,針對甘肅東鄉縣、積石山縣等16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的鄉村學校,開設英語、音樂、美術等課程。

通過“省級統籌、高校支撐、縣域落實”的三級聯動機制,甘肅省共選拔了281名高校指導教師與1447名師範生組成了“1+1+1”網絡授課團隊,即每名高年級師範生與低年級師範生共同負責一個班級的遠程教學。

當前,“數字支教”項目覆蓋了全省18個縣區的341所中小學,上課學生達到50.46萬人次。

此外,甘肅智慧教育平臺“雲端學校”提供了協同備課、教學資源共享等常態化服務,確保數字支教能夠長期有效運行,併爲師範生提供崗前培訓、案例觀摩等支持,確保支教隊伍的專業素養持續提升。

課堂煥新:AI變身“超級教具”

岷縣第四中學的“AI智慧教室”,攝像頭無聲記錄着課堂細節。教師王致敏剛結束物理課《波的形成》,AI課堂系統便自動生成了一份課堂分析報告:“本節課學生互動時長11分11秒,28人次參與課堂應答,師生互動交流佔比70.62%。AI課堂評定本節課課型爲教師講授型課。建議教師今後增加課堂學習的小組討論環節。”

教學分析報告不僅清晰呈現各項數據,更以切片化的分析,精準展示課堂每個時間段的教學過程及行爲,助力教師精準“把脈開方”。

在甘肅,AI正重塑教育生態,從小學到高中,教師們巧妙融合技術與教學。

在北京師範大學慶陽實驗學校的英語寫作課上,AI軟件已經成爲日常的教學工具。學生完成寫作後自行將作文拍照,提交給AI軟件。經過幾秒鐘的等待,AI迅速對其中的詞彙使用、標點規範以及邏輯連接等方面給出極爲細緻的修改建議。該校英語教師許進說,藉助AI工具,不但節省了批改時間,最重要的是,學生們在通過AI提示進行查詢資料、修改的過程中,培養了獨立學習思考的能力。

課堂上,除了作爲教學中的“助手”而存在,人工智能還擔任了“主角”。在甘肅省蘭州實驗小學語文課堂,學生們針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通過AI工具與數字詩人進行對話交流。

構建數智融合新課堂,提升教師數字素養是核心。近年來,甘肅省依託省平臺AI課堂評價應用,實施“人工智能賦能縣域教師專業成長”項目,通過課程、教師、學生和課堂4個維度、9個模塊、59個觀測點的智能評估,每年助力1萬名青年教師精準提升教學能力。

AI服務體系:助力信息科技課程落地

新教材是什麼?實驗教學怎麼做?上課資源從哪來?原來面對新課標,岷縣和平九年制學校信息科技教師樊亞平有很多困惑。

現在通過引入物聯網編程實驗箱,成功改變了控制系統教學的傳統方式。“過去,控制系統的教學像是‘推巨石山上’,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與理解,而現在,學生們通過實際操作,能夠自主進行實驗,逐漸掌握了曾經抽象難懂的概念。”樊亞平說,通過AI工具,平臺自動生成數據圖譜,學生能夠直觀地看到實驗結果,進一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隨着人工智能與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甘肅信息科技面臨教學模式落後、學生基礎薄弱、教學資源不足等諸多挑戰。爲此,甘肅省構建了“四位一體”課程支撐服務體系,包括數字教材、虛擬實驗平臺、實驗箱和教師培訓四個方面。

省內教育部門聯合高校開發了交互式數字教材,並基於甘肅智慧教育平臺提供了虛擬實驗功能,教師可以通過虛擬平臺進行實驗教學,並配備物聯網編程實驗箱,解決實驗資源匱乏的問題。

如今,AI的應用,爲實現因材施教開闢了更多路徑。採訪中,各學校表示,將引導學生批判性使用人工智能工具,避免削弱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思維。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鄭芃生 通訊員 楊爭榮)

作者:鄭芃生 楊爭榮